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2-yl)peroxy)silane | 1237512-14-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2-yl)peroxy)silane
英文别名
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an-2-yl)peroxysilane
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2-yl)peroxy)silane化学式
CAS
1237512-14-9
化学式
C14H24O2Si
mdl
——
分子量
252.429
InChiKey
OLXXOQDGWHBDG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68.4±19.0 °C(Predicted)
  • 密度:
    0.931±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34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7
  • 拓扑面积:
    18.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2-yl)peroxy)silanetitanium(IV) isopropylate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41%的产率得到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an-2-yl)oxysilane
    参考文献:
    名称:
    氢化钛还原剂的膦催化还原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方法和机理研究的发展
    摘要:
    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催化量的膦来还原保护的氢过氧化物的方法。钛(IV)醇盐和硅氧烷的组合允许在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的存在下化学选择性还原氧化膦。随后通过膦还原过氧化物部分,以有用的产率提供了相应的甲硅烷基化的醇。包括交叉实验在内的机械实验支持其中过氧化物基团被还原并且甲硅烷基基团在一致的步骤中被转移的机理。用17种O标记的过氧化物进行的标记研究表明,与硅原子相邻的氧原子已从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中除去。
    DOI:
    10.1021/jo1008367
  • 作为产物:
    描述:
    三甲基氯硅烷3-甲基-2-苯基丁烷-2-醇硫酸双氧水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38%的产率得到trimethyl((3-methyl-2-phenylbut-2-yl)peroxy)silane
    参考文献:
    名称:
    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作为伯酰胺和芳胺在铜催化的选择性单-N-烷基化中的烷基化剂
    摘要:
    报道了使用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作为烷基化剂的伯酰胺或芳基胺的铜催化的选择性单-N-烷基化。该反应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并且相对于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以及伯酰胺和芳基胺表现出广泛的底物范围。机理研究表明,本反应应通过自由基过程进行,该自由基过程包括由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产生的烷基。
    DOI:
    10.1002/chem.20170221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eneration of alkyl radicals from alkylsilyl peroxi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C-N or C-O bond formations
    作者:Shunya Sakurai、Terumasa Kato、Ryu Sakamoto、Keiji Maruoka
    DOI:10.1016/j.tet.2018.11.048
    日期:2019.1
    novel method for the generation of alkyl radicals from alkylsilyl peroxi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e Cu-catalyzed mono-N-alkylation of amides or arylamines, and to the O-alkyl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The use of alkylsilyl peroxides as alkyl radical source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ynthetic advantages: i) various alkylsilyl peroxides can be readily synthesiz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and be
    本文介绍了一种从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生成烷基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催化的酰胺或芳基胺的单N-烷基化以及羧酸的O-烷基化。使用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作为烷基自由基来源具有以下合成优势:i)各种烷基硅烷基过氧化物可以很容易地由相应的醇合成并储存在工作台上,并且ii)在温和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产生各种烷基自由基。
  • Cu-Catalyzed <i>O</i>-alkylation of phenol derivatives with alkylsilyl peroxides
    作者:Shunya Sakurai、Taichi Kano、Keiji Maruoka
    DOI:10.1039/d0cc07305a
    日期:——
    A Cu-catalyzed O-alkylation of phenol derivatives using alkylsilyl peroxides as alkyl radical precursors is described. The reaction proceeds smoothly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use of two different ligands with a Cu catalyst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products. A mechanistic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via a radical mechanism.
    描述了使用烷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作为烷基自由基前体的Cu催化的苯酚生物的O-烷基化。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反应平稳进行,并且两种不同的配体催化剂一起使用可提供多种产物。机理研究表明,反应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