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I.颜料黄65 | 6528-34-3

中文名称
C.I.颜料黄65
中文别名
颜料黄65;永固黄Rn;2-[(4-甲氧基-2-硝基苯基)偶氮]-N-(2-甲氧基苯基)-3-氧代丁酰胺;永固黄RN,颜料黄RN;永固黄RN,颜料黄RN;颜料黄 65;永固黄 Rn
英文名称
Permanent Yellow Rn
英文别名
2-[(4-methoxy-2-nitrophenyl)diazenyl]-N-(2-methoxyphenyl)-3-oxobutanamide
C.I.颜料黄65化学式
CAS
6528-34-3
化学式
C18H18N4O6
mdl
MFCD00071941
分子量
386.364
InChiKey
UFORAEIAYCSGC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36 - 240°C
  • 沸点:
    570.1±50.0 °C(Predicted)
  • 密度:
    1.33
  • 溶解度:
    可溶于氯仿(轻微加热)
  • LogP:
    4.83 at 22.6℃
  • 物理描述:
    DryPowder; DryPowder, Liquid; OtherSoli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2
  • 拓扑面积:
    13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8

安全信息

  • 危险品运输编号:
    25kgs
  • 海关编码:
    2927000090

SDS

SDS:5561d9155faf00f367297f4a8a0b284c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永固黄RN简介

永固黄RN是一种艳红光黄颜料,虽然其红光性能略逊于永固黄HR,但具有出色的遮盖力和耐溶剂性。这种红光黄色粉末的色光较为鲜艳,熔点为239℃。在150℃加热30分钟会明显变暗,且其耐光性和耐酸碱性都表现出色,尽管颜料粒子较硬。永固黄RN主要应用于油漆、油墨、性漆、涂料印花色浆、绘画颜料、文教用品、橡胶和塑料等产品的着色。

应用

颜料黄65是该品种的一种剂型牌号,共有21种。尽管在欧洲和亚洲的产量及使用量相对较少,但在美国市场上需求较高。这种颜料具有高遮盖力和较好的耐溶剂、耐光牢度,适用于空气自干漆、乳胶漆和涂料印花色浆;但由于着色强度较低,较少用于油墨着色。

此外,它也适用于油性介质的乳胶涂层中以及涂料、橡胶和文教用品的着色。该颜料还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印花浆、乳胶、绘画颜料及文教用品等产品的着色。

化学性质

永固黄RN为红光黄色粉末,色泽鲜艳,熔点为239℃。在150℃加热30分钟会明显变暗,并且其耐光性和耐酸碱性均表现出色。然而,颜料粒子较硬。

生产方法 反应方程式与操作过程

生产永固黄RN的过程如下:

  1. 称取10.3g色基GP并研磨成细粉,加入到100ml烧杯中,并加入13.0ml 36%的盐酸。同时,加入碎冰30.0g后搅拌。
  2. 称取4.3g亚硝酸钠配成40ml溶液,然后同样加入碎冰30.0g并搅拌。
  3. 将上述两步制得的溶液降温至0℃,再将亚硝酸钠溶液缓慢加入到色基GP悬浮液中。确保亚硝酸钠过量且溶液呈强酸性,并进行重氮化反应1小时后用尿素破坏过量亚硝酸
  4. 活性炭脱色并过滤,准备偶合。
  5. 称取12.5g邻甲氧基乙酰苯胺加入160ml中打浆,然后加入30%的NaOH溶液使其溶解。再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6.5~7,使邻甲氧基乙酰乙酰苯胺析出,并加入20.0g结晶乙酸打浆搅拌。
  6. 将制备好的重氮盐溶液在10~15℃下缓慢加入到偶合组分悬浮液中。通过渗圈实验控制终点后过滤,用蒸馏洗至滤饼pH值约为7.0,在80℃干燥即得颜料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成功制备出所需的永固黄RN颜料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

相关功能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