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 | 1367368-47-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
英文别名
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1-yl)silane;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
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化学式
CAS
1367368-47-5
化学式
C12H15NO2Si
mdl
——
分子量
233.342
InChiKey
WEZZFFGQKDGSN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02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45.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四丁基氟化铵potassium carbonate 、 tin(ll) chlo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21.5h, 生成 tert-butyl 3-(prop-2-ynyl)phenylcarbam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两种变构结合剂的嵌合体对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抑制作用
    摘要:
    人类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MIF) 是一种三聚体细胞因子,与多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有关。我们之前报道过染料 p425(芝加哥天蓝)在两个 MIF 三聚体的界面处结合 MIF,覆盖互变异构酶和变构袋,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策略来阻止 MIF 的促炎活动。结构性缺陷,包括大尺寸,排除了 p425 作为药物开发的药物化学先导。我们在此报告了一种合理的设计策略,仅将通过互变异构酶袋结合的 p425 片段与异丁司特(一种已知的 MIF 变构位点特异性抑制剂)的核心联系起来。X 射线晶体学显示,称为 L2-4048 的嵌合化合物如预期在变构和互变异构酶位点结合。L2-4048 保留了靶标结合并阻断了 MIF 的互变异构酶 CD74 受体结合和促炎活性。我们的研究为设计和合成更小、更像药物的化合物奠定了基础,这些化合物保留了这种嵌合体的 MIF 抑制特性。
    DOI:
    10.1021/acsmedchemlett.9b00351
  • 作为产物:
    描述:
    N'-(3-nitrobenzylidene)-4-methylbenzenesulfonohydrazide三甲基乙炔基硅lithium tert-butoxide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以62 %的产率得到trimethyl(3-(3-nitrophenyl)prop-1-ynyl)silane
    参考文献:
    名称:
    可回收铜 (I) 催化的三烷基甲硅烷基乙炔和 N-甲苯磺酰腙的交叉偶联导致 C(sp)–C(sp3) 键的形成
    摘要:
    通过 Cu 卡宾迁移插入和 SBA-15-固定的l-脯氨酸-Cu (I ) 络合物 [SBA-15- l -Proline-CuI] 作为催化剂和 LiO t Bu 作为碱,导致 C(sp)–C(sp 3 ) 键的形成。该反应以中高产率生成多种烷基三烷基甲硅烷基炔烃。这种新型多相铜 (I) 配合物具有与均相 CuI 相当的催化效率,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离心过程轻松回收,并且可回收多达 12 次而不会显着损失活性。
    DOI:
    10.1021/acs.joc.2c0269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hibit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by a Chimera of Two Allosteric Binders
    作者:Pier F. Cirillo、Oluwatoyin A. Asojo、Uday Khire、Yashang Lee、Sara Mootien、Peter Hegan、Alan G. Sutherland、Elizabeth Peterson-Roth、Michel Ledizet、Raymond A. Koski、Karen G. Anthony
    DOI:10.1021/acsmedchemlett.9b00351
    日期:2020.10.8
    Human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is a trimeric cytokine implicated in a number of 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cancer.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the dye p425 (Chicago Sky Blue), which bound MIF at the interface of two MIF trimers covering the tautomerase and allosteric pockets, revealed a unique strategy to block MIF’s pro-inflammatory activities. Structural liabilities
    人类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MIF) 是一种三聚体细胞因子,与多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有关。我们之前报道过染料 p425(芝加哥天蓝)在两个 MIF 三聚体的界面处结合 MIF,覆盖互变异构酶和变构袋,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策略来阻止 MIF 的促炎活动。结构性缺陷,包括大尺寸,排除了 p425 作为药物开发的药物化学先导。我们在此报告了一种合理的设计策略,仅将通过互变异构酶袋结合的 p425 片段与异丁司特(一种已知的 MIF 变构位点特异性抑制剂)的核心联系起来。X 射线晶体学显示,称为 L2-4048 的嵌合化合物如预期在变构和互变异构酶位点结合。L2-4048 保留了靶标结合并阻断了 MIF 的互变异构酶 CD74 受体结合和促炎活性。我们的研究为设计和合成更小、更像药物的化合物奠定了基础,这些化合物保留了这种嵌合体的 MIF 抑制特性。
  • Recyclable Copper(I)-Catalyzed Cross-Coupling of Trialkylsilylethynes and <i>N</i>-Tosylhydrazon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C(sp)–C(sp<sup>3</sup>) Bonds
    作者:Qian Ye、Wencheng Huang、Li Wei、Mingzhong Cai
    DOI:10.1021/acs.joc.2c02691
    日期:2023.3.3
    A highly efficient heterogeneous copper(I)-catalyzed cross-coupling of trialkylsilylethynes with N-tosylhydrazones has been achieved in dioxane at 90–110 °C via the Cu carbene migratory insertion with an SBA-15-immobilized l-proline-Cu(I) complex [SBA-15-l-Proline-CuI] as the catalyst and LiOtBu as the base,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C(sp)–C(sp3) bonds. The reaction generates a wide variety of a
    通过 Cu 卡宾迁移插入和 SBA-15-固定的l-脯氨酸-Cu (I ) 络合物 [SBA-15- l -Proline-CuI] 作为催化剂和 LiO t Bu 作为碱,导致 C(sp)–C(sp 3 ) 键的形成。该反应以中高产率生成多种烷基三烷基甲硅烷基炔烃。这种新型多相铜 (I) 配合物具有与均相 CuI 相当的催化效率,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离心过程轻松回收,并且可回收多达 12 次而不会显着损失活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