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6-Trimethyl-3,5-bisethoxycarbonylpyridinium | 59348-50-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6-Trimethyl-3,5-bisethoxycarbonylpyridinium
英文别名
3,5-bis-ethoxycarbonyl-1,2,6-trimethyl-pyridinium;Pyridinium, 3,5-bis(ethoxycarbonyl)-1,2,6-trimethyl-;diethyl 1,2,6-trimethylpyridin-1-ium-3,5-dicarboxylate
1,2,6-Trimethyl-3,5-bisethoxycarbonylpyridinium化学式
CAS
59348-50-4
化学式
C14H20NO4
mdl
——
分子量
266.317
InChiKey
BZWIZGKGPWOKC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56.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2,6-Trimethyl-3,5-bisethoxycarbonylpyridinium氢气 、 tert-butylamm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V)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1,2,6-trimethyl-1,4-dihydro-pyridine-3,5-dicarboxylic acid dieth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金属表面催化 H2 的依赖于极化的氢化物转移
    摘要:
    氢化物转移是跨越生物催化、有机合成和能量转换的关键基元反应步骤。通常,氢化物转移反应是在均相条件下使用(生物)分子氢化物试剂进行的。在这里,我们通过净电催化氢还原反应 (HRR) 报告了概念上截然不同的多相氢化物转移反应,该反应将 H 2还原为氢化物。反应由H 2进行金属电极上的离解吸附形成表面 M−H 物质,然后将其负极化以驱动氢化物转移到分子氢化物受体,法拉第效率高达 91%。表面 M−H 物种的氢化物转移反应性是高度可调的,并且根据电极电势,同一 Pt 电极上 Pt−H 的热力学水合度可以连续跨越 >40 kcal mol -1的范围。这项工作强调了电极化对多相氢化物转移反应性的关键作用,并建立了直接从 H 2获取反应性氢化物的可持续策略。
    DOI:
    10.1038/s41929-023-00944-1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氢化物转移反应的经典但新的动力学方程式†
    摘要:
    根据过渡态理论,使用氢化物​​供体的莫尔斯型自由能曲线释放氢化物阴离子和氢化物受体以捕获氢化物阴离子,开发了一种经典但新颖的动力学方程式,用于估算各种氢化物转移反应的活化能。 187个典型的氢化物自交换反应和超过3万个氢化物交叉转移反应的活化能 乙腈被安全地估计在这项工作中。由于动力学方程式的发展仅基于氢化物转移反应物的相关化学键变化,因此该动力学方程式也应适用于质子转移反应,氢原子转移反应以及所有其他涉及断裂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化学键的形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氢化物转移反应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的完美统一。
    DOI:
    10.1039/c3ob40831k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classical but new kinetic equation for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作者:Xiao-Qing Zhu、Fei-Huang Deng、Jin-Dong Yang、Xiu-Tao Li、Qiang Chen、Nan-Ping Lei、Fan-Kun Meng、Xiao-Peng Zhao、Su-Hui Han、Er-Jun Hao、Yuan-Yuan Mu
    DOI:10.1039/c3ob40831k
    日期:——
    activation energies of various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using the Morse-type free energy curves of hydride donors to release a hydride anion and hydride acceptors to capture a hydride anion and by which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of 187 typical hydride self-exchange reactions and more than thirty thousand hydride cross transfer reactions in acetonitrile were
    根据过渡态理论,使用氢化物​​供体的莫尔斯型自由能曲线释放氢化物阴离子和氢化物受体以捕获氢化物阴离子,开发了一种经典但新颖的动力学方程式,用于估算各种氢化物转移反应的活化能。 187个典型的氢化物自交换反应和超过3万个氢化物交叉转移反应的活化能 乙腈被安全地估计在这项工作中。由于动力学方程式的发展仅基于氢化物转移反应物的相关化学键变化,因此该动力学方程式也应适用于质子转移反应,氢原子转移反应以及所有其他涉及断裂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化学键的形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氢化物转移反应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的完美统一。
  • Metal surfaces catalyse polarization-dependent hydride transfer from H2
    作者:Hai-Xu Wang、Wei Lun Toh、Bryan Y. Tang、Yogesh Surendranath
    DOI:10.1038/s41929-023-00944-1
    日期:——
    Hydride transfer is a critical elementary reaction step that spans biological catalysis, organic synthesis and energy conversion. Conventionally,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are performed using (bio)molecular hydride reagents under homogeneous conditions. Here we report a conceptually distinct heterogeneous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 via the net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HRR), which
    氢化物转移是跨越生物催化、有机合成和能量转换的关键基元反应步骤。通常,氢化物转移反应是在均相条件下使用(生物)分子氢化物试剂进行的。在这里,我们通过净电催化氢还原反应 (HRR) 报告了概念上截然不同的多相氢化物转移反应,该反应将 H 2还原为氢化物。反应由H 2进行金属电极上的离解吸附形成表面 M−H 物质,然后将其负极化以驱动氢化物转移到分子氢化物受体,法拉第效率高达 91%。表面 M−H 物种的氢化物转移反应性是高度可调的,并且根据电极电势,同一 Pt 电极上 Pt−H 的热力学水合度可以连续跨越 >40 kcal mol -1的范围。这项工作强调了电极化对多相氢化物转移反应性的关键作用,并建立了直接从 H 2获取反应性氢化物的可持续策略。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N'-亚硝基尼古丁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锇二(2,2'-联吡啶)氯化物 链黑霉素 链黑菌素 银杏酮盐酸盐 铬二烟酸盐 铝三烟酸盐 铜-缩氨基硫脲络合物 铜(2+)乙酸酯吡啶(1:2:1) 铁5-甲氧基-6-甲基-1-氧代-2-吡啶酮 钾4-氨基-3,6-二氯-2-吡啶羧酸酯 钯,二氯双(3-氯吡啶-κN)-,(S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