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萤火虫荧光素酶因其极高的信噪比而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表达,基因传递等方面的检测基因。一系列生物发光底物的可用性将大大扩展萤光素-萤光素酶系统的适用性。本文中,我们描述了基于氨基荧光素(AL)支架的功能性生物发光底物的设计概念,以及用于合成N烷基化AL的便捷,高产率的方法。我们通过合成三种探针证实了ALs作为生物发光底物的有用性。首先是AL与谷氨酸Glu–AL的结合物。当将Glu–AL(荧光素酶的第一个膜不可渗透的生物发光底物)应用于荧光素酶转染的细胞时,未观察到发光。也就是说,通过使用Glu–AL,我们可以区分细胞内事件和细胞外事件。第二种是Cy5-AL,由近红外(NIR)花青荧光染料Cy5和AL组成,并发出NIR光。当Cy5–AL与萤光素酶反应时,由于从AL到Cy5的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观察到了来自Cy5的发光。NIR发射波长将允许在生物发光体内成像中从更深的组织观察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