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tert-butoxycarbonyl-(4′R)-(6-chloro-9H-purin-9-yl)-(2′R)-proline diphenylmethyl ester | 1427191-80-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tert-butoxycarbonyl-(4′R)-(6-chloro-9H-purin-9-yl)-(2′R)-proline diphenylm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2-O-benzhydryl 1-O-tert-butyl (2R,4R)-4-(6-chloropurin-9-yl)pyrrolidine-1,2-dicarboxylate
N-tert-butoxycarbonyl-(4′R)-(6-chloro-9H-purin-9-yl)-(2′R)-proline diphenylmethyl ester化学式
CAS
1427191-80-7
化学式
C28H28ClN5O4
mdl
——
分子量
534.014
InChiKey
HXVXGMPRTLDMFY-NHCUHLMS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1
  • 重原子数:
    38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2
  • 拓扑面积:
    99.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7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Specific recognition of cytosine by hypoxanthine in pyrrolidinyl peptide nucleic acid
    摘要:
    次黄嘌呤是一种非天然碱基,有可能与所有天然核碱基配对。虽然 DNA 中的次黄嘌呤表现出与胞嘧啶(C)配对的边缘偏好,但人们对它在其他 DNA 类似物中的配对行为知之甚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含次黄嘌呤的单体,并将其加入到以 D-丙基-(1S,2S)-2-氨基环戊烷羧酸(acpcPNA)为α/β肽骨架的吡咯烷肽核酸中。DNA 结合研究清楚地表明,acpcPNA 中的次黄嘌呤与 G 类似,因为它能特异性地与 DNA 中的 dC 形成稳定的碱基配对。用次黄嘌呤取代 G 而不影响 acpcPNA 的碱基配对特性,可以解决与富含 G 的 acpcPNA 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合成困难、形成二级结构和荧光淬灭等。
    DOI:
    10.1039/c3ob27129c
  • 作为产物:
    描述:
    6-氯嘌呤N-boc-trans-4-tosyloxy-d-proline diphenylmethyl Ester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27%的产率得到N-tert-butoxycarbonyl-(4′R)-(6-chloro-9H-purin-9-yl)-(2′R)-proline diphenylmeth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Specific recognition of cytosine by hypoxanthine in pyrrolidinyl peptide nucleic acid
    摘要:
    次黄嘌呤是一种非天然碱基,有可能与所有天然核碱基配对。虽然 DNA 中的次黄嘌呤表现出与胞嘧啶(C)配对的边缘偏好,但人们对它在其他 DNA 类似物中的配对行为知之甚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含次黄嘌呤的单体,并将其加入到以 D-丙基-(1S,2S)-2-氨基环戊烷羧酸(acpcPNA)为α/β肽骨架的吡咯烷肽核酸中。DNA 结合研究清楚地表明,acpcPNA 中的次黄嘌呤与 G 类似,因为它能特异性地与 DNA 中的 dC 形成稳定的碱基配对。用次黄嘌呤取代 G 而不影响 acpcPNA 的碱基配对特性,可以解决与富含 G 的 acpcPNA 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合成困难、形成二级结构和荧光淬灭等。
    DOI:
    10.1039/c3ob27129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pecific recognition of cytosine by hypoxanthine in pyrrolidinyl peptide nucleic acid
    作者:Chotima Vilaivan、Wimonmas Srinarang、Nattawut Yotapan、Woraluk Mansawat、Chalothorn Boonlua、Junji Kawakami、Yoshie Yamaguchi、Yuko Tanaka、Tirayut Vilaivan
    DOI:10.1039/c3ob27129c
    日期:——
    Hypoxanthine is an unnatural base that can potentially pair with all natural nucleobases. While hypoxanthine in DNA exhibits marginal preference for pairing with cytosine (C),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pairing behavior in other DNA analogues. In this study, we synthesized a hypoxanthine-containing monomer and incorporated it into pyrrolidinyl peptide nucleic acid with α/β-peptide backbone derived from D-prolyl-(1S,2S)-2-aminocyclopentanecarboxylic acid (acpcPNA). DNA binding studies clearly revealed that hypoxanthine in acpcPNA behaves like G-analogue because it can specifically form a stable base pair with dC in DNA. The ability to replace G by hypoxanthine without affecting the base pairing properties of acpcPNA can solve a number of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G-rich acpcPNA including difficult synthesis, formation of secondary structures an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次黄嘌呤是一种非天然碱基,有可能与所有天然核碱基配对。虽然 DNA 中的次黄嘌呤表现出与胞嘧啶(C)配对的边缘偏好,但人们对它在其他 DNA 类似物中的配对行为知之甚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含次黄嘌呤的单体,并将其加入到以 D-丙基-(1S,2S)-2-氨基环戊烷羧酸(acpcPNA)为α/β肽骨架的吡咯烷肽核酸中。DNA 结合研究清楚地表明,acpcPNA 中的次黄嘌呤与 G 类似,因为它能特异性地与 DNA 中的 dC 形成稳定的碱基配对。用次黄嘌呤取代 G 而不影响 acpcPNA 的碱基配对特性,可以解决与富含 G 的 acpcPNA 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合成困难、形成二级结构和荧光淬灭等。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