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4,4-tetramethyltetralin-6,7-dicarboxylic acid imide | 119607-48-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4,4-tetramethyltetralin-6,7-dicarboxylic acid imide
英文别名
5,5,8,8-tetramethyl-6,7-dihydrobenzo[f]isoindole-1,3-dione
1,1,4,4-tetramethyltetralin-6,7-dicarboxylic acid imide化学式
CAS
119607-48-6
化学式
C16H19NO2
mdl
——
分子量
257.332
InChiKey
IAAKRUDOXSZTP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2
  • 重原子数:
    19.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46.17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2.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对异构体纯的,可溶性氮杂酞菁及其络合物和不同氮杂单元数量的硼氮杂亚酞菁硼进行实验和计算研究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系列异构纯的,周边烷基取代的,可溶性和低聚集性的氮杂酞菁,以及它们的新的较小的杂合体氮杂亚酞菁。重点在于不断增加的氮杂结构单元[–N ]取代非外围[–CH ]单元的影响及其对这些生色团的物理和光物理性质的影响。使用UV-Vis和CV分析了氮杂酞菁的绝对和相对HOMO-LUMO能量,并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B3LYP,TD-DFT)进行了比较。通过电子结构分析,HOMO能级的降低被揭示为吸附能趋势的决定因素。N 2取代的亚酞菁晶体从DCM中获得-Pc * H 2和N 4- [Pc * Zn·H 2 O]。为了合成有价值的四甲基四氢萘酞菁构件,引入了一种新的高效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几乎定量的Co II催化的需氧自氧化步骤,代替了效率低下的KMnO 4 /吡啶作为氧化剂。
    DOI:
    10.1039/c8ob01705k
  • 作为产物:
    描述:
    2,5-二甲基-2,5-己二醇盐酸 、 aluminum (III) chloride 、 ammonium acetate 、 氧气溶剂黄146乙酰氯 、 sodium bromid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180.0 ℃ 、4.0 MPa 条件下, 反应 77.0h, 生成 1,1,4,4-tetramethyltetralin-6,7-dicarboxylic acid 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对异构体纯的,可溶性氮杂酞菁及其络合物和不同氮杂单元数量的硼氮杂亚酞菁硼进行实验和计算研究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系列异构纯的,周边烷基取代的,可溶性和低聚集性的氮杂酞菁,以及它们的新的较小的杂合体氮杂亚酞菁。重点在于不断增加的氮杂结构单元[–N ]取代非外围[–CH ]单元的影响及其对这些生色团的物理和光物理性质的影响。使用UV-Vis和CV分析了氮杂酞菁的绝对和相对HOMO-LUMO能量,并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B3LYP,TD-DFT)进行了比较。通过电子结构分析,HOMO能级的降低被揭示为吸附能趋势的决定因素。N 2取代的亚酞菁晶体从DCM中获得-Pc * H 2和N 4- [Pc * Zn·H 2 O]。为了合成有价值的四甲基四氢萘酞菁构件,引入了一种新的高效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几乎定量的Co II催化的需氧自氧化步骤,代替了效率低下的KMnO 4 /吡啶作为氧化剂。
    DOI:
    10.1039/c8ob01705k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ikhalenko, S. A.; Solov'eva, L. I.; Luk'yanets, E. A.,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91, vol. 61, # 4.2., p. 905 - 910
    作者:Mikhalenko, S. A.、Solov'eva, L. I.、Luk'yanets, E. A.
    DOI:——
    日期:——
  • Mikhalenko, S. A.; Solov'eva, L. I.; Luk'yanets, E. A.,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8, vol. 58, # 11, p. 2330 - 2331
    作者:Mikhalenko, S. A.、Solov'eva, L. I.、Luk'yanets, E. A.
    DOI:——
    日期:——
  • MIXALENKO, S. A.;SOLOVEVA, L. I.;LUKYANETS, E. A., ZH. OBSHCH. XIMII, 58,(1988) N 11, S. 2618-2619
    作者:MIXALENKO, S. A.、SOLOVEVA, L. I.、LUKYANETS, E. 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