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bis(1-methyl-1H-benzimidazol-2-yl)-2-propen-1-ol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bis(1-methyl-1H-benzimidazol-2-yl)-2-propen-1-ol
英文别名
1,1-Bis(1-methylbenzimidazol-2-yl)prop-2-en-1-ol
1,1-bis(1-methyl-1H-benzimidazol-2-yl)-2-propen-1-ol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9H18N4O
mdl
——
分子量
318.378
InChiKey
BNGOQTIFHMTFO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6
  • 拓扑面积:
    55.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乙烯基溴化镁双(1-甲基苯并咪唑-2-基)甲酮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0.25h, 以100%的产率得到1,1-bis(1-methyl-1H-benzimidazol-2-yl)-2-propen-1-ol
    参考文献:
    名称:
    双(2-苯并噻唑基)酮与乙烯基格氏试剂之间的区域选择性:C-与O-烷基化-第三部分。
    摘要:
    双(2-苯并噻唑基)酮与在乙烯基部分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乙烯基格氏试剂之间的反应产生了源自攻击羰基碳原子和/或氧原子的产物。进攻的区域选择性取决于键合到乙烯基碳原子上的取代基的种类及其相对位置。乙烯基溴化镁和2-甲基-1-丙烯基溴化镁之间的反应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和在自由基清除剂的存在下进行的。结果表明,在O-烷基化的情况下,涉及自由基中间体的机理似乎是合理的,而在经典C-烷基化的情况下涉及极性中间体。这与我们先前的报道一致,后者表明结合在羰基上的取代基的离域能力在驱动乙烯基溴化镁对O-烷基化的区域选择性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四种不同的双(杂芳基)酮的衍射分析获得了进一步的支持。
    DOI:
    10.3390/molecules2301017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gioselectivity in the Addition of Vinylmagnesium Bromide to Heteroarylic Ketones:  <i>C</i>- versus <i>O</i>-Alkylation
    作者:Carla Boga、Rayk Stengel、Rodolphe Abdayem、Erminia Del Vecchio、Luciano Forlani、Paolo E. Todesco
    DOI:10.1021/jo048948p
    日期:2004.12.1
    observed as unique with di(1,3-benzothiazol-2-yl) ketone, and in different relative ratios with respect to the classic C-alkylation product with di(1,3-thiazol-2-yl) ketone, (1,3-benzothiazol-2-yl) (1,3-thiazol-2-yl) ketone, and di(1,3-benzoxazol-2-yl) ketone, whereas di(N-methylbenzimidazol-2-yl) ketone gave the exclusive formation of the carbinol. This behavior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intervention
    研究了杂芳基酮对乙烯基溴化镁(2)的反应性和添加的区域化学。当羰基与至少一个氮杂基团共轭时,反应性急剧增加,乙烯基格氏试剂的添加的区域化学取决于羰基化合物:在一系列的二(杂唑基)酮中,O-烷基化产物被认为是独特的含二(1,3-苯并噻唑-2-基)酮,相对于含二(1,3-噻唑-2-基)酮的经典C-烷基化产物的相对比例不同,(1,3-苯并噻唑-2-yl)(1,3-thiazol-2-yl)酮和二(1,3-benzoxazol-2-yl)酮,而di(N-甲基苯并咪唑-2-基)酮可独家形成甲醇。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杂环的离域能力的干预来解释,这可以通过乙烯基溴化镁与一系列混合的(1,3-苯并噻唑-2-基)(对位取代)之间的反应得到证实。苯基)酮,其相对O- / C-烷基化比例取决于苯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电子效应。该结果与存在于苄基羰基碳原子上带有负电荷的中间物种的存在相一致,并且使O乙烯基格氏试剂与羰基化
  • Regioselectivity in Reactions between Bis(2-benzothiazolyl)ketone and Vinyl Grignard Reagents: C- versus O-alkylation—Part III
    作者:Carla Boga、Silvia Bordoni、Lucia Casarin、Gabriele Micheletti、Magda Monari
    DOI:10.3390/molecules23010171
    日期:——
    pathway involving radical intermediates in the case of O-alkylation, but a polar ones in the case of classic C-alkylation. This agrees with our previous reports indicating a key role played by the delocalization ability of the substituents bound to the carbonyl group in driving the regioselectivity of the vinylmagnesium bromide attack towards O-alkylation. Further support of this was obtained by diffractometric
    双(2-苯并噻唑基)酮与在乙烯基部分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乙烯基格氏试剂之间的反应产生了源自攻击羰基碳原子和/或氧原子的产物。进攻的区域选择性取决于键合到乙烯基碳原子上的取代基的种类及其相对位置。乙烯基溴化镁和2-甲基-1-丙烯基溴化镁之间的反应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和在自由基清除剂的存在下进行的。结果表明,在O-烷基化的情况下,涉及自由基中间体的机理似乎是合理的,而在经典C-烷基化的情况下涉及极性中间体。这与我们先前的报道一致,后者表明结合在羰基上的取代基的离域能力在驱动乙烯基溴化镁对O-烷基化的区域选择性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四种不同的双(杂芳基)酮的衍射分析获得了进一步的支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