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dicyano-4,5-bis(n-hexylsulfonyl)benzene | 1306550-09-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dicyano-4,5-bis(n-hexylsulfonyl)benzene
英文别名
4,5-bis(hexylsulfonyl)phthalonitrile;4,5-di(hexylsulfonyl)phthalonitrile;4,5-Bis(hexylsulfonyl)benzene-1,2-dicarbonitrile
1,2-dicyano-4,5-bis(n-hexylsulfonyl)benzene化学式
CAS
1306550-09-3
化学式
C20H28N2O4S2
mdl
——
分子量
424.585
InChiKey
JKWCKSXZWVFQH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5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13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2-dicyano-4,5-bis(n-hexylsulfonyl)benzenezinc(II) acetate dihydrate 作用下, 以 乙二醇乙醚邻二氯苯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9.6%的产率得到2,3,9,10,16,17,23,24-octakis(hexylsulfonyl)phthalocyaninato zinc
    参考文献:
    名称:
    2,3,9,10,16,17,23,24-Octakis(hexylsulfonyl)phthalocyanines with good n-type semiconducting properties. Synthesis,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摘要:
    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具有八个强夺电子己基磺酰基的外围八代酞菁化合物的合成。通过 4,5-二(己基磺酰基)邻苯二甲腈的直接环状四聚化或通过二亚氨基异吲哚啉中间体合成了三种新的酞菁 M[Pc(SO2C6H13)8] [Pc(SO2C6H13)8 = 2,3,9,10,16,17,23,24-octakis(hexylsulfonyl)phthalocyaninate; M = 2H (1), Cu (2), Zn (3)]。化合物 1-3 也可以通过间氯过苯甲酸氧化相应的 2,3,9,10,16,17,23,24-八(己硫基)酞菁化合物 M[Pc(SC6H13)8] (M = 2H、Cu、Zn)中的己硫基来制备。通过元素分析和一系列光谱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全面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质。通过密度函数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强夺电子基团对酞菁分子电子结构的影响。特别是 1-3 对饱和甘汞电极(SCE)的首次还原电位在-0.30∼-0.04 V 范围内,揭示了它们的 n 型半导体性质。其聚集体的电流-电压特性显示了良好的半导体特性,尤其是 1 和 2,其电导率值分别为 5.24 × 10-4 和 2.73 × 10-4 S m-1。
    DOI:
    10.1039/c1jm10295h
  • 作为产物:
    描述:
    1,2-dicyano-4,5-bis(hexylthio)benzene间氯过氧苯甲酸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6.0h, 以76%的产率得到1,2-dicyano-4,5-bis(n-hexylsulfonyl)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2,3,9,10,16,17,23,24-Octakis(hexylsulfonyl)phthalocyanines with good n-type semiconducting properties. Synthesis,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摘要:
    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具有八个强夺电子己基磺酰基的外围八代酞菁化合物的合成。通过 4,5-二(己基磺酰基)邻苯二甲腈的直接环状四聚化或通过二亚氨基异吲哚啉中间体合成了三种新的酞菁 M[Pc(SO2C6H13)8] [Pc(SO2C6H13)8 = 2,3,9,10,16,17,23,24-octakis(hexylsulfonyl)phthalocyaninate; M = 2H (1), Cu (2), Zn (3)]。化合物 1-3 也可以通过间氯过苯甲酸氧化相应的 2,3,9,10,16,17,23,24-八(己硫基)酞菁化合物 M[Pc(SC6H13)8] (M = 2H、Cu、Zn)中的己硫基来制备。通过元素分析和一系列光谱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全面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质。通过密度函数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强夺电子基团对酞菁分子电子结构的影响。特别是 1-3 对饱和甘汞电极(SCE)的首次还原电位在-0.30∼-0.04 V 范围内,揭示了它们的 n 型半导体性质。其聚集体的电流-电压特性显示了良好的半导体特性,尤其是 1 和 2,其电导率值分别为 5.24 × 10-4 和 2.73 × 10-4 S m-1。
    DOI:
    10.1039/c1jm10295h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卟啉酞菁共价双功能化石墨烯非线性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人:同济大学
    公开号:CN113461696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卟啉酞菁共价双功能化石墨烯非线性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给电子卟啉和具有强拉电子基团的吸电子酞菁通过自由基加成反应键连到石墨烯表面,通过石墨烯的桥连作用获得电荷分离态,增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三阶非线性性能。本发明中,基取代的四苯基卟啉基取代的拉电子酞菁通过偶氮盐反应,成功制备了新型双功能化有机无机共价功能化纳米杂化材料,石墨烯作为桥连增加了电子给体和供体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从而具有较大的激发态吸收截面,因此所制得的材料相对传统材料而言在纳秒可见光领域具备更加增强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 Site-selective formation of an iron(<scp>iv</scp>)–oxo species at the more electron-rich iron atom of heteroleptic μ-nitrido diiron phthalocyanines
    作者:Ümit İşci、Abayomi S. Faponle、Pavel Afanasiev、Florian Albrieux、Valérie Briois、Vefa Ahsen、Fabienne Dumoulin、Alexander B. Sorokin、Sam P. de Visser
    DOI:10.1039/c5sc01811k
    日期:——

    A combination of MS and computation on μ-nitrido bridged diiron complexes reveals H2O2 binding to the complex and generates an oxidant capable of oxidizing methane.

    在μ-氮桥联二配合物上进行的质谱和计算的组合揭示了H2O2与该配合物的结合,并生成了一种能够氧化甲烷的氧化剂。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