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benzo-22-crown-6 | 60985-77-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benzo-22-crown-6
英文别名
3,6,9,18,21,24-Hexaoxatricyclo[24.4.0.011,16]triaconta-1(30),11,13,15,26,28-hexaene
dibenzo-22-crown-6化学式
CAS
60985-77-5
化学式
C24H32O6
mdl
——
分子量
416.514
InChiKey
FEDRJTWISVIOP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95.8±45.0 °C(Predicted)
  • 密度:
    1.051±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 重原子数:
    30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55.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2-二(溴甲基)苯二乙二醇 在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8.5h, 以6%的产率得到dibenzo-22-crown-6
    参考文献:
    名称:
    Suzuki-Miyaura 反应中难以捉摸的芳基钯 (II) 硼酸盐配合物的结构、动力学和计算表征
    摘要:
    在 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中已经确定了经常调用的中间体的存在,其中包含关键的 Pd-OB 亚基,即“缺失的环节”。低温快速注入核磁共振波谱 (RI-NMR)、动力学研究和计算分析的使用使这些高度难以捉摸的物种的产生、观察和表征成为可能。确认含 Pd-OB 物种的中间体的能力提供了机会,以阐明在关键的金属转移步骤中有机部分从硼转移到钯的机制方面。具体而言,这些研究确定了两种不同的含有 Pd-OB 键的中间体,一种三配位 (6-B-3) 硼酸复合物和一种四配位 (8-B-4) 硼酸酯复合物,两者都进行金属转移,产生交叉偶联产物。对于这些配合物的化学计量反应,已经阐明了两种不同的机制途径:(1)通过未活化的 6-B-3 中间体进行金属转移,在过量配体存在下占主导地位,以及(2)通过活化的 8-B-进行金属转移4 中间体,缺乏配体。
    DOI:
    10.1021/jacs.6b13384
  • 作为试剂:
    描述:
    4-氟苯硼酸dibenzo-22-crown-6三异丙基膦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4.0h, 生成 4,4'-二氟联苯
    参考文献:
    名称:
    Suzuki-Miyaura 反应中难以捉摸的芳基钯 (II) 硼酸盐配合物的结构、动力学和计算表征
    摘要:
    在 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中已经确定了经常调用的中间体的存在,其中包含关键的 Pd-OB 亚基,即“缺失的环节”。低温快速注入核磁共振波谱 (RI-NMR)、动力学研究和计算分析的使用使这些高度难以捉摸的物种的产生、观察和表征成为可能。确认含 Pd-OB 物种的中间体的能力提供了机会,以阐明在关键的金属转移步骤中有机部分从硼转移到钯的机制方面。具体而言,这些研究确定了两种不同的含有 Pd-OB 键的中间体,一种三配位 (6-B-3) 硼酸复合物和一种四配位 (8-B-4) 硼酸酯复合物,两者都进行金属转移,产生交叉偶联产物。对于这些配合物的化学计量反应,已经阐明了两种不同的机制途径:(1)通过未活化的 6-B-3 中间体进行金属转移,在过量配体存在下占主导地位,以及(2)通过活化的 8-B-进行金属转移4 中间体,缺乏配体。
    DOI:
    10.1021/jacs.6b1338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olytopic Cation Receptors. III. Di- and Triloop Crown Hosts Having Aromatic Junctions. Synthesis, Cation Extraction, and Solid Complex Formation
    作者:Edwin Weber、Konstantinos Skobridis、Mikio Ouchi、Tadao Hakushi、Yoshihisa Inoue
    DOI:10.1246/bcsj.63.3670
    日期:1990.12
    A new type of crown compound (1–3) featuring an assembly of two or three individual macrorings with different ring size, rigidity, and donor atoms and having characteristic aromatic junctions is introduced. Syntheses are described and cation binding abilities of the compounds are evaluated by solvent extraction technique and isolation of solid complexes. Due to the number of macrorings and their property
    介绍了一种新型冠化合物(1-3),其特征是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不同环大小、刚度和供体原子的单独大环组装而成,并具有特征性的芳香连接。描述了合成过程,并通过溶剂萃取技术和固体复合物的分离来评估化合物的阳离子结合能力。由于大环的数量和它们的性质,1-3 个被证明是几种阳离子共同掺入的合适宿主。然而,根据所使用的阳离子,在复合物形成中相邻大环的协同性也被观察到。成分双冠醚 4-6 和单环冠醚 7-10 被检查作为解决新主体络合特性的比较化合物。
  • US4110363A
    申请人:——
    公开号:US4110363A
    公开(公告)日:1978-08-29
  • US4110360A
    申请人:——
    公开号:US4110360A
    公开(公告)日:1978-08-29
  • US4175094A
    申请人:——
    公开号:US4175094A
    公开(公告)日:1979-11-20
  • US4175093A
    申请人:——
    公开号:US4175093A
    公开(公告)日:1979-11-20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5,5'',6,6'',7,7'',8,8''-八氢-3,3''-二叔丁基-1,1''-二-2-萘酚,双钾盐 (S)-盐酸沙丁胺醇 (S)-溴烯醇内酯 (S)-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N-Fmoc-氨基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7,7-双[(4S)-(苯基)恶唑-2-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3,3''-双([[1,1''-联苯]-4-基)-[1,1''-联萘]-2,2''-二醇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2,2'',3,3''-四氢-6,6''-二-9-菲基-1,1''-螺双[1H-茚]-7,7''-二醇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6,6)-苯基-C61己酸甲酯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5R)-3,3a,8,8a-四氢茚并[1,2-d]-1,2,3-氧杂噻唑-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S,8aR)-2-(吡啶-2-基)-8,8a-二氢-3aH-茚并[1,2-d]恶唑 (3aS,3''aS,8aR,8''aR)-2,2''-环戊二烯双[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3S,3aR)-2-(3-氯-4-氰基苯基)-3-环戊基-3,3a,4,5-四氢-2H-苯并[g]吲唑-7-羧酸 (3R,3’’R,4S,4’’S,11bS,11’’bS)-(+)-4,4’’-二叔丁基-4,4’’,5,5’’-四氢-3,3’’-联-3H-二萘酚[2,1-c:1’’,2’’-e]膦(S)-BINAPINE (3-三苯基甲氨基甲基)吡啶 (3-[(E)-1-氰基-2-乙氧基-2-hydroxyethenyl]-1-氧代-1H-茚-2-甲酰胺) (2′′-甲基氨基-1,1′′-联苯-2-基)甲烷磺酰基铝(II)二聚体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4S)-Fmoc-4-三氟甲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