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S-trans)-2,5-Dimethyl-1-<1-oxo-5-(phenylmethoxy)-pentyl>pyrrolidine | 129539-96-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S-trans)-2,5-Dimethyl-1-<1-oxo-5-(phenylmethoxy)-pentyl>pyrrolidine
英文别名
(2S-trans)-2,5-Dimethyl-1-[1-oxo-5-(phenylmethoxy)-pentyl]pyrrolidine;1-[(2S,5S)-2,5-dimethylpyrrolidin-1-yl]-5-phenylmethoxypentan-1-one
(2S-trans)-2,5-Dimethyl-1-<1-oxo-5-(phenylmethoxy)-pentyl>pyrrolidine化学式
CAS
129539-96-4
化学式
C18H27NO2
mdl
——
分子量
289.418
InChiKey
OHHKCBJEOSZZHR-HOTGVXA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26.2±28.0 °C(Predicted)
  • 密度:
    1.01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1
  • 拓扑面积:
    29.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Daphniphyllum alkaloids. 13. 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secodaphniphylline
    摘要:
    (-)-Secodaphniphylline(1)已通过全合成制得。合成的早期阶段是之前报道的甲基同-sec-daphniphyllate(2)合成方法的不对称版本。所需的手性通过C2对称酰胺9的锂烯醇与α,β-不饱和酯10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获得,生成酯酰胺12。12向(-)-2的转化参考了之前报道的相同非对映异构系列中的合成方法,尽管在后续变换中,特别是对于相对受阻的2,5-二甲基吡咯烷酰胺,所需反应条件存在定量差异。在这种合成中获得的(-)-2的对映体过量(ee)为84%,这代表了初始迈克尔加成的对映选择性。对该材料的重结晶提供了90% ee的(-)-2。所需的2,8-二氧双环[3.2.1]辛烷羧酸氯化物5是通过从酸18开始的八步合成组装而成。所需的手性通过不对称还原乙炔酮19来获得,使用LiAlH4-Darvon醇复合物。获得的醇20具有92%的ee,并被异构化为等构体21而不损失对映体纯度。同时水合三键、裂解酮以及酮醇的环化产生5:1的醇23和24的混合物。在转化为甲基酯25和26的类似混合物后,将异构体分离,并将主要羧酸27转化为酸氯化物5。酯(-)-2和酸氯化物5通过混合Claisen凝缩连接,所得的对映异构β-酮酯在NaCN和高温DMSO处理下脱甲基化和脱羧化,获得(-)-secodaphniphylline(1)。尽管Claisen反应的两个组分仅具有适度的对映体过量(90% ee和92% ee),但所得生物碱的对映体纯度仍超过99%。
    DOI:
    10.1021/jo00035a010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Daphniphyllum alkaloids. 13. 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secodaphniphylline
    摘要:
    (-)-Secodaphniphylline(1)已通过全合成制得。合成的早期阶段是之前报道的甲基同-sec-daphniphyllate(2)合成方法的不对称版本。所需的手性通过C2对称酰胺9的锂烯醇与α,β-不饱和酯10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获得,生成酯酰胺12。12向(-)-2的转化参考了之前报道的相同非对映异构系列中的合成方法,尽管在后续变换中,特别是对于相对受阻的2,5-二甲基吡咯烷酰胺,所需反应条件存在定量差异。在这种合成中获得的(-)-2的对映体过量(ee)为84%,这代表了初始迈克尔加成的对映选择性。对该材料的重结晶提供了90% ee的(-)-2。所需的2,8-二氧双环[3.2.1]辛烷羧酸氯化物5是通过从酸18开始的八步合成组装而成。所需的手性通过不对称还原乙炔酮19来获得,使用LiAlH4-Darvon醇复合物。获得的醇20具有92%的ee,并被异构化为等构体21而不损失对映体纯度。同时水合三键、裂解酮以及酮醇的环化产生5:1的醇23和24的混合物。在转化为甲基酯25和26的类似混合物后,将异构体分离,并将主要羧酸27转化为酸氯化物5。酯(-)-2和酸氯化物5通过混合Claisen凝缩连接,所得的对映异构β-酮酯在NaCN和高温DMSO处理下脱甲基化和脱羧化,获得(-)-secodaphniphylline(1)。尽管Claisen反应的两个组分仅具有适度的对映体过量(90% ee和92% ee),但所得生物碱的对映体纯度仍超过99%。
    DOI:
    10.1021/jo00035a01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aphniphyllum alkaloids. Part 8. 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secodaphniphylline
    作者:Jeffrey A. Stafford、Clayton H. Heathcock
    DOI:10.1021/jo00307a006
    日期:1990.9
  • STAFFORD, JEFFREY A.;HEATHCOCK, CLAYTON H., J. ORG. CHEM., 55,(1990) N0, C. 5433-5434
    作者:STAFFORD, JEFFREY A.、HEATHCOCK, CLAYTON H.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