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arbonic acid 6-azido-hexyl ester 4-nitro-phenyl ester | 1353990-6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arbonic acid 6-azido-hexyl ester 4-nitro-phenyl ester
英文别名
——
carbonic acid 6-azido-hexyl ester 4-nitro-phenyl ester化学式
CAS
1353990-68-7
化学式
C13H16N4O5
mdl
——
分子量
308.294
InChiKey
DWVMAVBNPDCJT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8
  • 重原子数:
    22.0
  • 可旋转键数:
    9.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6
  • 拓扑面积:
    127.4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6.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靶向且可激活的 Gd(III) MR 造影剂对 PSMA 阳性前列腺癌进行磁共振成像
    摘要: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SMA) 是一种跨膜蛋白,在侵袭性前列腺癌 (PCa) 中高表达,作为 PCa 诊断成像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研究。多种成像方式已利用 PSMA 作为生物标志物,包括磁共振 (MR)、光学和 PET 成像。在所有成像中,MR 成像提供最详细的信息,同时提供解剖、功能和潜在的分子信息。然而,MR 的灵敏度较低,需要开发提供高信噪比的分子 MR 造影剂。在此,我们报告了第一个靶向且可激活的基于 Gd(III) 的 MR 造影剂前列腺癌探针 1 和 2(PCP-1 和 -2)。我们成功地使用 PCP-2 通过体外荧光成像和体内 MR 成像来区分 PSMA+ 和 PSMA- 前列腺癌细胞。体内 MR 成像结果得到离体荧光成像研究的进一步支持,展示了 PCP-2 独特的双峰特征。此外,PCP-2 还强调了独特的分子 MR 探针设计策略,该策略提高了传统生物标志物靶向 MR 成像的灵敏度,解决了分子
    DOI:
    10.1021/jacs.1c07377
  • 作为产物:
    描述:
    6-溴正己醇 在 sodium azide 、 三乙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0h, 生成 carbonic acid 6-azido-hexyl ester 4-nitro-phen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靶向且可激活的 Gd(III) MR 造影剂对 PSMA 阳性前列腺癌进行磁共振成像
    摘要: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SMA) 是一种跨膜蛋白,在侵袭性前列腺癌 (PCa) 中高表达,作为 PCa 诊断成像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研究。多种成像方式已利用 PSMA 作为生物标志物,包括磁共振 (MR)、光学和 PET 成像。在所有成像中,MR 成像提供最详细的信息,同时提供解剖、功能和潜在的分子信息。然而,MR 的灵敏度较低,需要开发提供高信噪比的分子 MR 造影剂。在此,我们报告了第一个靶向且可激活的基于 Gd(III) 的 MR 造影剂前列腺癌探针 1 和 2(PCP-1 和 -2)。我们成功地使用 PCP-2 通过体外荧光成像和体内 MR 成像来区分 PSMA+ 和 PSMA- 前列腺癌细胞。体内 MR 成像结果得到离体荧光成像研究的进一步支持,展示了 PCP-2 独特的双峰特征。此外,PCP-2 还强调了独特的分子 MR 探针设计策略,该策略提高了传统生物标志物靶向 MR 成像的灵敏度,解决了分子
    DOI:
    10.1021/jacs.1c0737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epwise Orthogonal Click Chemistry toward Fabrication of Paclitaxel/Galactose Functionalized Fluorescent Nanoparticles for HepG2 Cell Targeting and Delivery
    作者:Chian-Hui Lai、Tsung-Che Chang、Yung-Jen Chuang、Der-Lii Tzou、Chun-Cheng Lin
    DOI:10.1021/bc400219t
    日期:2013.10.16
    In this report, we used stepwise orthogonal click chemistry (SOCC) involving strain-promot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SPAAC) and microwave-assisted Cu(I)-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CuAAC) to assemble an anticancer drug (paclitaxel, PTX) and a targeting ligand (trivalent galactoside, TGal) on a fluorescent silicon oxide nanoparticle (NP) by using dialkyne linker 8 as a bridge. The fluorescent
    在本报告中,我们使用了逐步正交点击化学(SOCC),涉及应变促进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SPAAC)和微波辅助的Cu(I)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CuAAC)来组装抗癌药物(紫杉醇PTX )和通过使用二炔键8作为桥在荧光氧化纳米颗粒(NP)上的靶向配体(三价半乳糖苷,TGal)。使用竞争方法制造荧光NH 2 @ Cy3SiO 2 NP,以掺入Cy3而不会损失NP上的原始表面胺密度。首先在溶液相模型研究中研究了SOCC的概念,该模型显示了定量的反应收率。在制造[电子邮件保护] 2由于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其他试剂,可轻松回收SPA中使用的昂贵的化合物叠氮基官能化的PTX 12 NP NP。NP表面上糖配体的高负载起靶向作用,并且还克服了PTX的低溶性。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细胞毒性试验表明,[电子邮件保护的] 2 NP被HepG2细胞吸收,并受这些细胞中微管骨架的影响,并以剂量​​依赖的方
  • Design of multivalent galactosyl carborane as a targeting specific agent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作者:Chian-Hui Lai、Yu-Chuan Lin、Fong-In Chou、Chien-Fu Liang、En-Wei Lin、Yung-Jen Chuang、Chun-Cheng Lin
    DOI:10.1039/c1cc14447b
    日期:——
    A multivalent galactosyl carborane derivative 10 (dendritic glyco-borane, DGB) was synthesized and demonstrated as a potential cell-targeting agent in BNCT with HepG2 cells. DGB 10 improved the delivery of boron to HepG2 cells and neutron irradiation data show DGB 10 with ten-fold improvement at killing the HepG2 cells over BSH.
    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多价半乳糖硼烷生物 10(树枝状糖基硼烷,DGB),并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细胞靶向药剂,在与 HepG2 细胞的 BNCT 试验中进行了验证。中子辐照数据显示,DGB 10 杀死 HepG2 细胞的能力比 BSH 提高了十倍。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