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L-缬氨酸-D8 | 203784-63-8

中文名称
DL-缬氨酸-D8
中文别名
DL-缬氨酸-2,3,4,4,4,5,5,5-D8
英文名称
[2,3,4,4,4,4',4',4'-(2)H8]valine
英文别名
DL-Valine-d8;2-amino-2,3,4,4,4-pentadeuterio-3-(trideuteriomethyl)butanoic acid
DL-缬氨酸-D8化学式
CAS
203784-63-8
化学式
C5H11NO2
mdl
——
分子量
125.084
InChiKey
KZSNJWFQEVHDMF-PIODKIDG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95 °C (subl.)(lit.)
  • 稳定性/保质期:

    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8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
  • 拓扑面积:
    63.3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3

安全信息

  • WGK Germany:
    1
  • 储存条件:
    密封保存,应储存在阴凉干燥的仓库中。

制备方法与用途

DL-缬氨酸-d8是一种经过标记的DL-缬氨酸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DL-缬氨酸-D8silica gel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168.75h, 生成 2,5-di[2H7]isopropylpy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分支杆菌中支链二烷基吡嗪的生物合成。
    摘要:
    粘液细菌Nannocystis exedens subsp释放的2,5-和2,6-二异丙基吡嗪挥发物(分别为2和3)的生物合成。研究了朱砂(Na c29)和红软骨软骨素(菌株Cm c2和Cm c5)。同位素标记的前体和拟议的途径中间体被喂入粘菌的琼脂平板培养物中。随后,使用闭环汽提装置(CLSA)收集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掺入吡嗪的化合物进行监测。[(2)H(8)]缬氨酸被顺利纳入两个吡嗪,清楚地确定了它们从氨基酸库中的起源。合成了环状二肽缬氨酸酐(16)-到分支二烷基吡嗪的生物合成途径上的潜在中间体-已合成在特定位置包含(2)H(1)标记。两个缬氨酸亚基中的[(2)H(16)]-16和[(2H(12)]-16)进料主要导致形成仅衍生自一种标记氨基酸的吡嗪,而仅产生预期的痕量发现具有两个标记的亚基的吡嗪。为了研究吡嗪中氮的来源,进行了[(15)N]缬氨酸的饲喂实验,结果引入了(
    DOI:
    10.1002/cbdv.201000158
  • 作为产物:
    描述:
    盐酸 作用下, 反应 12.0h, 以600 mg的产率得到DL-缬氨酸-D8
    参考文献:
    名称:
    分支杆菌中支链二烷基吡嗪的生物合成。
    摘要:
    粘液细菌Nannocystis exedens subsp释放的2,5-和2,6-二异丙基吡嗪挥发物(分别为2和3)的生物合成。研究了朱砂(Na c29)和红软骨软骨素(菌株Cm c2和Cm c5)。同位素标记的前体和拟议的途径中间体被喂入粘菌的琼脂平板培养物中。随后,使用闭环汽提装置(CLSA)收集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掺入吡嗪的化合物进行监测。[(2)H(8)]缬氨酸被顺利纳入两个吡嗪,清楚地确定了它们从氨基酸库中的起源。合成了环状二肽缬氨酸酐(16)-到分支二烷基吡嗪的生物合成途径上的潜在中间体-已合成在特定位置包含(2)H(1)标记。两个缬氨酸亚基中的[(2)H(16)]-16和[(2H(12)]-16)进料主要导致形成仅衍生自一种标记氨基酸的吡嗪,而仅产生预期的痕量发现具有两个标记的亚基的吡嗪。为了研究吡嗪中氮的来源,进行了[(15)N]缬氨酸的饲喂实验,结果引入了(
    DOI:
    10.1002/cbdv.20100015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udies on Cochleamycins, Novel Antitumor Antibiotics. III. Biosyntheses of Cochleamycins: Incorporation of 13C- and 2H-Labeled Compounds into Cochleamycins.
    作者:KAZUTOSHI SHINDO、MASAYUKI SAKAKIBARA、HIROYUKI KAWAI、HARUO SETO
    DOI:10.7164/antibiotics.49.249
    日期:——
    Biosynthetic studies using 13C- and 2H-labeled compounds revealed that the carbon skeletons of Cochleamycins A and B were derived from eight acetic acid units and one propionic acid uni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n acetoxy group at C-10, which was replaced by an isobutyryl residue derived from valine in Cochleamycins A2 and B2.
    使用 13C 和 2H 标记化合物进行的生物合成研究表明,鞘氨醇毒素 A 和 B 的碳骨架来自八个乙酸单元和一个丙酸单元,并在 C-10 处引入了一个乙酰氧基,而在鞘氨醇毒素 A2 和 B2 中,乙酰氧基被来自缬酸的异丁酰基残基取代。
  • Biosynthesis of methacrylic acid and isobutyric acids in a carabid beetle, Scarites subterraneus
    作者:Athula B. Attygalle、Jerrold Meinwald、Thomas Eisner
    DOI:10.1016/s0040-4039(00)93477-4
    日期:1991.9
    D8-L-Valine is incorporated with high efficiency into methacrylic and isobutyric acids in the pygidial defensive glands of a carabid beetle, Scarites subterraneus.
  • Racemic β Sheets in Biochirogenesis
    作者:Irena Rubinstein、Ran Eliash、Gérard Bolbach、Isabelle Weissbuch、Meir Lahav
    DOI:10.1002/anie.200605040
    日期:2007.5.1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