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二硫氰基甲烷 | 6317-18-6

中文名称
二硫氰基甲烷
中文别名
二硫氰酸甲酯;亚甲基二硫氰酸酯;扑生畏;亚甲基二硫代氰酸酯;MTC
英文名称
bis(thiocyanato)methane
英文别名
Methylene dithiocyanate;thiocyanatomethyl thiocyanate
二硫氰基甲烷化学式
CAS
6317-18-6
化学式
C3H2N2S2
mdl
MFCD00001833
分子量
130.194
InChiKey
JWZXKXIUSSIAM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04-106 °C(lit.)
  • 沸点:
    285.2±23.0 °C(Predicted)
  • 密度:
    1.492 (estimate)
  • 闪点:
    >110°C
  • 溶解度:
    微溶于甲醇
  • 物理描述:
    Methylenebis(thiocyanate) appears as yellow to light orange-colored mass or yellow powder. (NTP, 1992)
  • 颜色/状态:
    Yellow to light orange-colored solid
  • 分解:
    When heated to decomposition it emits very toxic fumes of NOx and SOx.
  • 稳定性/保质期:

    在常温常压下,该物质为浅黄色的针状结晶,熔点在100-104℃之间,它可溶于二氧氯环、N,N-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和水(水中溶解度约为0.4%),并且在酸性条件下表现稳定。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 重原子数:
    7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3
  • 拓扑面积:
    98.2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ADMET

代谢
有机腈类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转化为氰化物离子。氰化物迅速被吸收并在全身分布。氰化物主要通过罗丹酶或3-巯基丙酸硫转移酶代谢成硫氰酸盐。氰化物的代谢物通过尿液排出。
Organic nitriles are converted into cyanide ions through the action of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in the liver. Cyanide is rapidly absorbed and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body. Cyanide is mainly metabolized into thiocyanate by either rhodanese or 3-mercaptopyruvate sulfur transferase. Cyanide metabolites are excreted in the urine. (L96)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毒性总结
有机腈在体内和体外都会分解成氰化物离子。因此,有机腈的主要毒性机制是它们产生有毒的氰化物离子或氢氰酸。氰化物是电子传递链第四复合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膜中)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抑制剂。它与这种酶中的三价铁原子形成配合物。氰化物与这种细胞色素的结合阻止了电子从细胞色素c氧化酶传递到氧气。结果,电子传递链被中断,细胞不能再通过有氧呼吸产生ATP能量。主要依赖有氧呼吸的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受到特别影响。氰化物也通过与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变性血红蛋白、羟钴胺素、磷酸酶、酪氨酸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结合,产生一些毒性效应。氰化物与变性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形成无活性的氰化变性血红蛋白。
Organic nitriles decompose into cyanide ions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Consequently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toxicity for organic nitriles is their production of toxic cyanide ions or hydrogen cyanide. Cyanide is an inhibitor of cytochrome c oxidase in the fourth complex of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found in the membrane of the mitochondria of eukaryotic cells). It complexes with the ferric iron atom in this enzyme. The binding of cyanide to this cytochrome prevents transport of electrons from cytochrome c oxidase to oxygen. As a result,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s disrupted and the cell can no longer aerobically produce ATP for energy. Tissues that mainly depend on aerobic respiration, such a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the heart, are particularly affected. Cyanide is also known produce some of its toxic effects by binding to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methemoglobin, hydroxocobalamin, phosphatase, tyrosinase, ascorbic acid oxidase, xanthine oxidase, succinic dehydrogenase, and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Cyanide binds to the ferric ion of methemoglobin to form inactive cyanmethemoglobin. (L97)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致癌性证据
癌症分类:B2组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基于Meta分析数据)
Cancer Classification: Group B2 Probable Human Carcinogen (Based on Metam Sodiam Data)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致癌物分类
对人类不具有致癌性(未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名)。
No indication of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not listed by IARC).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健康影响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氰化物会对大脑和心脏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昏迷、癫痫、呼吸暂停、心脏骤停和死亡。长期吸入氰化物会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呕吐、血象改变、头痛和甲状腺肿大。皮肤接触氰化物盐可能会引起刺激并产生溃疡。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cyanide for a short time harms the brain and heart and can even cause coma, seizures, apnea,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Chronic inhalation of cyanide causes breathing difficulties, chest pain, vomiting, blood changes, headaches, and enlargement of the thyroid gland. Skin contact with cyanide salts can irritate and produce sores. (L96, L97)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暴露途径
该物质可以通过吸入其气溶胶和通过吞食被吸收进人体。
The substance can be absorbed into the body by inhalation of its aerosol and by ingestion.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吸收、分配和排泄
... 对雄性F344/N大鼠进行了(14)C标记的亚甲基二硫氰酸盐的化学处置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超过90%的放射性剂量在48小时内被消除。随着剂量从0.2增加到1,再到10毫克/千克,更多的放射性剂量残留在组织中。在给予10毫克/千克的(14)C亚甲基二硫氰酸盐后不久,血液中的氰化物浓度增加,但在给药2小时后与对照值相似。
... Chemical disposition studies of (14)C labeled methylene bis(thiocyanate) were conducted in male F344/N rats. In these studies more than 90% of the admin radioactivity was eliminated in 48 hr. ... As the dose was incr from 0.2 to 1 to 10 mg/kg, greater percentages of the admin radioactivity remained in the tissues. Blood cyanide concn were incr shortly after the admin of 10 mg/kg (14)C methylene bis(thiocyanate) but were similar to control values 2 hr after dosing.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8
  • 安全说明:
    S26,S28,S28A,S36/37/39,S45,S61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811 6.1/PG 2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30909059
  • 危险类别:
    8
  • 危险品标志:
    T+,N
  • 危险类别码:
    R43,R26,R50,R34,R25
  • RTECS号:
    XL1560000
  • 包装等级:
    II
  • 储存条件:
    密封于阴凉处避光保存

SDS

SDS:0ab3c9c88512e8e3bf532e7e972534f9
查看
二硫氰基甲烷 修改号码:5

模块 1. 化学品
产品名称: Methylene Dithiocyanate
修改号码: 5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GHS分类
物理性危害 未分类
健康危害
急性毒性(经口) 第3级
急性毒性(经皮) 第2级
皮肤腐蚀/刺激 1B类
严重损伤/刺激眼睛 第1级
皮肤敏感性 第1级
环境危害
急性水生毒性 第1级
GHS标签元素
图标或危害标志
信号词 危险
危险描述 吞咽会中毒。
皮肤接触致命
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性反应
对水生生物有极毒性
防范说明
[预防] 切勿吸入。
切勿碰到眼睛,皮肤或衣服。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使用本产品时切勿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受污染的工作服不允许带出工作场所。
处理后要彻底清洗双手。
穿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具。
二硫氰基甲烷 修改号码:5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急救措施] 吸入: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在呼吸舒适的地方保持休息。
食入: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眼睛接触: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果方便,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皮肤接触:立即去除/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若皮肤刺激或发生皮疹:求医/就诊。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
被污染的衣物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收集溢出物。
[储存] 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把物品/容器交与工业废弃处理机构。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单一物质/混和物 单一物质
化学名(中文名): 二硫氰基甲烷
百分比: >99.0%(GC)
CAS编码: 6317-18-6
俗名: Dithiocyanatomethane , Methylene Bisthiocyanate
分子式: C3H2N2S2

模块 4. 急救措施
吸入: 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皮肤接触: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肥皂和水轻轻洗。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眼睛接触: 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果方便,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继续清洗。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食入: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漱口。
紧急救助者的防护: 救援者需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比如橡胶手套和气密性护目镜。

模块 5. 消防措施
合适的灭火剂: 干粉,泡沫,雾状水,二氧化碳
特殊危险性: 小心,燃烧或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毒烟。
特定方法: 从上风处灭火,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非相关人员应该撤离至安全地方。
周围一旦着火:如果安全,移去可移动容器。
消防员的特殊防护用具: 灭火时,一定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模块 6. 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具, 使用特殊的个人防护用品(针对有毒颗粒的P3过滤式空气呼吸器)。远离溢出物/泄露
紧急措施: 处并处在上风处。
泄露区应该用安全带等圈起来,控制非相关人员进入。
环保措施: 小心,切勿排入河流等。因为考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控制和清洗的方法和材料: 清扫收集粉尘,封入密闭容器。注意切勿分散。附着物或收集物应该立即根据合适的
法律法规处置。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处理
技术措施: 在通风良好处进行处理。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具。防止粉尘扩散。处理后彻底清洗双手
和脸。
二硫氰基甲烷 修改号码:5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注意事项: 如果可能,使用封闭系统。如果粉尘或浮质产生,使用局部排气。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眼睛和衣物。
贮存
储存条件: 保持容器密闭。存放于凉爽、阴暗处。
存放处须加锁。
远离不相容的材料比如氧化剂存放。
包装材料: 依据法律。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尽可能安装封闭体系或局部排风系统。同时安装淋浴器和洗眼器。
个人防护用品
呼吸系统防护: 防尘面具,自携式呼吸器(SCBA),供气呼吸器等。使用通过政府标准的呼吸器。依
据当地和政府法规。
手部防护: 防渗手套。
眼睛防护: 护目镜。如果情况需要,佩戴面具。
皮肤和身体防护: 防渗防护服。如果情况需要,穿戴防护靴。

模块 9. 理化特性
固体
外形(20°C):
外观: 晶体-粉末
颜色: 白色-浅红黄色
气味: 无资料
pH: 无数据资料
熔点: 105°C
沸点/沸程 无资料
闪点: 无资料
爆炸特性
爆炸下限: 无资料
爆炸上限: 无资料
密度: 无资料
溶解度:
[水] 无资料
[其他溶剂]
极微溶于: 甲醇
log水分配系数 = 0.34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性
化学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稳定。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未报道特殊反应性。
须避免接触的物质 氧化剂
危险的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 (NOx), 硫氧化物

模块 11. 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ivn-mus LD50:3.6 mg/kg
orl-rat LD50:55 mg/kg
skn-rbt LDLo:398 mg/kg
scu-rbt LDLo:20 mg/kg
对皮肤腐蚀或刺激: 无资料
对眼睛严重损害或刺激: 无资料
生殖细胞变异原性: 无资料
二硫氰基甲烷 修改号码:5

模块 11. 毒理学信息
致癌性:
IARC = 无资料
NTP = 无资料
生殖毒性: 无资料
RTECS 号码: XL1560000

模块 12. 生态学信息
生态毒性:
鱼类: 无资料
甲壳类: 无资料
藻类: 无资料
残留性 / 降解性: 0 % (by BOD), 0 % (by TOC), 69 % (by HPLC)
潜在生物累积 (BCF): 无资料
土壤中移动性
log水分配系数: 0.34
土壤吸收系数 (Koc): 无资料
亨利定律 无资料
constant(PaM3/mol):

模块 13. 废弃处置
如果可能,回收处理。请咨询当地管理部门。建议在可燃溶剂中溶解混合,在装有后燃和洗涤装置的化学焚烧炉中
焚烧。废弃处置时请遵守国家、地区和当地的所有法规。

模块 14. 运输信息
联合国分类: 第1项 毒害品。
副危险性: 第8类 腐蚀品
UN编号: 2928
正式运输名称: 有毒固体, 腐蚀性的, 有机的, 不另作详细说明
包装等级: II
海洋污染物: Y

模块 15.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11年2月16日修订):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概述

二硫氰基甲烷,亦称二硫氰酸甲酯、浸种灵或二硫氰酸亚甲基酯(简称MBT),是一种浅黄色或接近无色的针状结晶。其分子量为130.2,相对密度在20℃时约为1.1±0.1,熔点为102~104℃,闪点53℃。二硫氰基甲烷几乎不溶于水,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仅为2.3×10^-6。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特殊的分散剂和渗透剂来提高其溶解性。它能溶于二氧六环、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微溶于其他有机物。在pH值为6~6.5的范围内较为稳定,但在pH值升至8时则会迅速水解。

生产方法

通过将过量的硫氰酸钠(或硫氰化钠)与二氯甲烷加入反应釜中,在75℃下进行搅拌并加热至80~100℃。反应结束后回收二氯甲烷,分离固液两相即可得到粗制的二硫氰基甲烷。

用途
  • 杀菌剂:可制成乳油用于稻、麦种子处理,防治种传细菌、真菌和线虫病害。
  • 工业防霉: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灭藻剂应用于工业领域。
  • 橡胶制品制造:用于电缆、电线及轮胎等橡胶制品的生产。
分析方法

原药可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使用Li-Crosorb RP-18柱装填物和甲醇/水(2ml/min)作为洗脱液,在254nm处进行紫外检测。此方法适用于测定含有效成分为2mg/kg的水溶液。

化学性质

二硫氰基甲烷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02-104℃,溶于二氧六环、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微溶于其他有机物。在室温下的溶解度约为2300ppm,在pH值高于8的情况下会快速水解。

安全性
  • 毒性:大鼠口服0.5mg/kg未出现中毒症状;1mg/kg剂量时,大鼠表现出痛苦并减少活动量。本品无致突变性,但对鱼类极为有毒。

  • 杀虫剂增效:二硫氰基甲烷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混用后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物理性质
  • 库房应通风、低温干燥,并与食品原料分开储存运输。灭火时使用干粉、泡沫或砂土。

  • 类别:农药

  • 可燃性危险特性:燃烧产生有毒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气体

  • 储运特性:库房通风、低温、干燥;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二硫氰基甲烷 在 sodium pyrosulfate 、 乙酸酐 、 potassium iodide 作用下, 以 溶剂黄146 为溶剂, 反应 1.25h, 以0.58 g的产率得到1,2,4,5-tetrathiane
    参考文献:
    名称:
    在生香菇的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香菇用煎,以及干香菇的诱导补液)
    摘要:
    对来自香菇的提取物/馏出物进行的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应用显示32种气味,其中3-(甲硫基)丙醛(煮熟的马铃薯),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均为蘑菇状)具有最高的风味稀释度(FD)因子。用原始香菇组织和13 C 18亚油酸或2 H 4 -1-辛烯-3-醇进行同位素富集实验,证实1-辛烯-3-醇和1-辛烯-3-酮均为直接降解产物脂肪酸,但首次证明酮不是由醇的氧化形成的。煎炸后,出现42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3-羟基-4,5-二甲基呋喃-2(5 H)-一(咸),1,2,4,5-四硫烷(燃烧,硫磺),4-羟基-2,5-二甲基呋喃-3(2 H)-一(焦糖状),苯乙酸(蜂蜜-如),3-(甲硫基)-丙醛和反式-4,5-环氧-(E)-2-癸烯(金属)显示出最高的FD因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其香气的贡献,通过稳定的同位素稀释法对生香菇中的19种主要香精进行定量,而在香菇中对21种主要香精进
    DOI:
    10.1021/acs.jafc.0c01101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Lermontow, Chemische Berichte, 1874, vol. 7, p. 1282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es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Cyclic Tetrathiadiynes
    作者:Christoph Benisch、Sabine Bethke、Rolf Gleiter、Thomas Oeser、Hans Pritzkow、Frank Rominger
    DOI:10.1002/1099-0690(200007)2000:13<2479::aid-ejoc2479>3.0.co;2-9
    日期:2000.7
    The four-component cyclization of dilithium acetylide with dithiocyanatoalkanes yielded the hitherto unknown tetrathiacyclodiynes 34, 38, 41, and 43 in moderate yields. The use of the trimethylsilyl protecting group allowed a mor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stepwise approach with good yields. The resulting tetrathiacyclodiynes 25−44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analysis. For ring systems with a twist-chair
    与dithiocyanatoalkanes二锂乙炔化物的四种成分的环化,得到迄今未知的tetrathiacyclodiynes 34,38,41,和43在中等产率。三甲基甲硅烷基保护基的使用允许具有良好收率的更有效和灵活的逐步方法。将所得tetrathiacyclodiynes 25 - 44通过X射线分析调查。用于与拧椅式构象的环系统中的CH的扭转角2 -Sσ-键的CH的2 -S-C≡C-S-CH 2部分采用75°和110之间的值°。这些值是由电子效应引起的,如HF / 6-31G *计算所示。
  •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METHYLENE BIS(THIOCYANATE)<br/>[FR]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BIS(THIOCYANATE) DE MÉTHYLÈNE
    申请人:BROMINE COMPOUNDS LTD
    公开号:WO2014167560A1
    公开(公告)日:2014-10-16
    This invention provides pure methylene bis(thiocyanate) in an ecor industrial process. The product is practically free of insolubles (<0.1%) after prolonged storage.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生态工业过程中制备纯亚甲基双硫氰酸酯的方法。该产品在长时间储存后,几乎不含不溶物(<0.1%)。
  • Nizamov, Il'Yas S.; Kuznetzov, Vladislav A.; Batyeva, Elvira S., Phosphorus, Sulfur and Silicon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 1994, vol. 90, # 1-4, p. 249 - 258
    作者:Nizamov, Il'Yas S.、Kuznetzov, Vladislav A.、Batyeva, Elvira S.
    DOI:——
    日期:——
  • Nizamov, I.S.; Kuznetsov, V.A.; Batyeva, E.S., Russian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1994, vol. 64, # 8.2, p. 1196 - 1198
    作者:Nizamov, I.S.、Kuznetsov, V.A.、Batyeva, E.S.、Al'fonsov, V.A.
    DOI:——
    日期:——
  • Kantlehner, Willi; Kapassakalidis, Johannis J.; Speh, Peter,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980, # 3, p. 389 - 393
    作者:Kantlehner, Willi、Kapassakalidis, Johannis J.、Speh, Peter、Braeuner, Hans-Juergen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表征谱图

  • 氢谱
    1HNMR
  • 质谱
    MS
  • 碳谱
    13CNMR
  • 红外
    IR
  • 拉曼
    Raman
hnmr
mass
cnmr
ir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 峰位数据
  • 峰位匹配
  • 表征信息
Shift(ppm)
Intensity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Assign
Shift(ppm)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测试频率
样品用量
溶剂
溶剂用量
查看更多图谱数据,请前往“摩熵化学”平台

同类化合物

雷尼替丁EP杂质J 苯乙酮乙烷-1,2-二基二硫代缩醛 苯丙酮乙烷-1,2-二基二硫代缩醛 硫代磷酸O,O-二乙基S-[2,2-二(乙硫基)丙基]酯 硫代二碳酸叔丁基乙基酯 硫代二碳酸 1-乙基 3-异丙基酯 甲硫基甲酸叔丁酯 甲氧基甲基硫烷基乙烷 甲氧基二硫代甲酸甲酯 甲氧基(甲基硫烷基)甲烷 甲基二[[(二甲基氨基)硫代甲酰]硫代]乙酸酯 甲基8-氧代-6,10-二硫杂螺[4.5]癸烷-7-羧酸酯 环线威 环己基甲硫基甲基醚 环己基二乙酸二乙酯 双(硫代甲氧基甲基)硫醚 双(亚甲基二硫代)四硫富瓦烯 六氢-2'3A-二甲基螺[1,3-二硫环戊并[4,5-B]呋喃-2,3'(2'H)-呋喃] 亚甲基二(氰基亚胺硫代碳酸甲酯) 亚甲基二(二异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二邻茴香醚 二硫氰基甲烷 二硫代丁酸甲酯 二甲硫基甲烷 二甲氧基-[(2-甲基-1,3-氧硫杂环戊烷-2-基)甲硫基]-巯基膦烷 二异丙基黄原酸酯 二(硫代碳酸 O-丁基酯)硫代酸酐 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亚甲基酯 二(乙硫基)甲烷 二(乙硫基)乙酸乙酯 二(乙氧基硫代羰基)硫醚 二(2-氨基乙基硫基)甲烷 乙醛,二(甲硫基)- 乙酸甲硫甲酯 乙氧基甲基异硫脲盐酸盐 乙丙二砜 乙丁二砜 丙烷-2、2-二基双(磺胺二基)二乙胺 丙烷-2,2-二基双(硫)基]二乙酸 三硫丙酮 [(异丙氧基硫基甲酰基硫基)硫基甲酰基硫基]硫代甲酸O-异丙基酯 [(N,N-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酰)甲基]甲基氰基亚氨二硫代碳酸酯 [(2-羧基乙氧基)甲基]二甲基-锍溴化物(1:1) S-甲基O-(2-甲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酯 S-烯丙基 O-戊基二硫代碳酸酯 S-(环戊基甲基)O-甲基二硫代碳酸酯 O-烯丙基S-(2-巯基乙基)硫代碳酸酯 O-烯丙基S-(1-癸基)硫代碳酸酯 O-乙基黄原酸乙酯 O-乙基S-(3-氧代丁烷-2-基)二硫代碳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