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2-ammonio-3-phenylpropyl sulphat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2-ammonio-3-phenylpropyl sulphate
英文别名
[(2S)-2-amino-3-phenylpropyl] hydrogen sulfate
(S)-2-ammonio-3-phenylpropyl sulphat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9H13NO4S
mdl
——
分子量
231.273
InChiKey
LHQMNZCLMGUAMY-VIFPVBQ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38
  • 重原子数:
    15.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89.62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2-ammonio-3-phenylpropyl sulphate 在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0.57 g的产率得到S-2-苄基氮杂环丙烷
    参考文献:
    名称:
    改进和温和的Wenker合成氮丙啶
    摘要:
    通过使用温和的反应条件,已改变了由邻氨基氨基醇合成传统的Wenker氮丙啶的方法。用氯磺酸将氨基醇转化为硫酸氢盐。硫酸盐用氢氧化钠甚至非亲核碳酸钠环化。当前改进的方法扩展了典型的Wenker合成的范围,并且适用于热硫酸中的不稳定氨基醇,以及适用于在强碱存在下有利于消除和氢氧化物置换的不稳定硫酸盐。 氨基醇-氮丙啶-硫酸氢盐-Wenker合成
    DOI:
    10.1055/s-0030-1257913
  • 作为产物:
    描述:
    L-苯丙氨醇氯磺酸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S)-2-ammonio-3-phenylpropyl sulphat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对映纯的氮丙啶和水杨醛的亚胺介导的自环开环反应,有效地直接合成含氮丙啶的手性三齿配体
    摘要:
    从对映体纯的氮丙啶和水杨醛中开发了一种直接合成含氮丙啶的手性三齿配体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亚胺吡啶的亚胺介导的自环开环反应实现了氮丙啶的更多取代的C-N键的区域特异性切割,产率高达95%,并且完全颠倒了构型。(S)-2-烷基氮丙啶衍生的三齿配体在三氟甲磺酸锌催化的丙酮和芳族醛的不对称羟醛反应中表现出出色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
    DOI:
    10.1002/adsc.20180154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xpeditious and Practical Synthesis of Various Substituted Taurines from Amino Alcohols
    作者:Jiaxi Xu、Wei Zhang、Boyuan Wang、Ning Chen、Da-Ming Du
    DOI:10.1055/s-2007-1000861
    日期:2008.1
    Various substituted taurin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expeditiously and practically in satisfactory to good yields directly from amino alcohols using a two-step, one-pot procedure, in which the amino alcohols undergo sulfuric acid esterification and subsequent sodium sulfite substitution. Treatment of amino-substituted secondary alcohols using the same procedure gave 2-substituted or 1,2-di-substituted
    使用两步一锅法直接从基醇中快速且实际地以令人满意的高产率合成各种取代的牛磺酸,其中基醇经历硫酸酯化和随后的亚硫酸钠取代。使用相同程序处理基取代的仲醇得到 2-取代或 1,2-二-取代的牛磺酸,表明在取代步骤期间形成了作为中间体的氮丙啶。该方法是制备结构多样的 2-取代和 1,2-和 2,2-二取代牛磺酸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 硫唑啉-2-硫代酮的合成方法
    申请人:厦门本素药业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11087361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唑啉‑2‑代酮的合成方法。本发明的如式IV所示的唑啉‑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溶剂中,将如式I所示的化合物与氯磺酸进行如下所示的成盐反应,得到如式II所示的化合物,即可;(2)在溶剂中,将如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与如式III所示的化合物进行如下所示的环合反应,得如式IV所示的唑啉‑2‑酮类化合物,即可;其中,R和R’独立地选自氢、C1‑6烷基、C6‑10芳基取代的C1‑6烷基、C6‑10芳基;R”为C1‑6烷基;M为碱属。本发明的合成方法操作简单、产率较高且纯度较高。
  • Branched-Selective Cross-Electrophile Coupling of 2-Alkyl Aziridines and (Hetero)aryl Iodides Using Ti/Ni Catalysis
    作者:Wendy L. Williams、Neyci E. Gutiérrez-Valencia、Abigail G. Doyle
    DOI:10.1021/jacs.3c08301
    日期:2023.11.8
    The arylation of 2-alkyl aziridines by nucleophilic ring-opening or transition-metal-catalyzed cross-coupling enables facile access to biologically relevant β-phenethylamine derivatives. However, both approaches largely favor C–C bond formation at the less-substituted carbon of the aziridine, thus enabling access to only linear products. Consequently, despite the attractive bond disconnection that
    通过亲核开环或过渡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对 2-烷基氮丙啶进行芳基化,可以轻松获得生物学相关的 β-苯乙胺生物。然而,这两种方法很大程度上都有利于在氮丙啶的取代较少的碳上形成 C-C 键,从而只能获得线性产物。因此,尽管它引起了有吸引力的键断裂,但从 2-烷基氮丙啶合成支链芳基化产物仍然无法实现。在此,我们解决了这一长期存在的挑战,并报告了 2-烷基氮丙啶与芳基化物的首次支链选择性交叉偶联。这种独特的选择性是通过/双催化系统实现的。我们通过双重方法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健性:用于探测官能团耐受性的附加筛选活动和用于研究每个偶联伙伴的局部空间和电子分布对反应性的影响的特征驱动底物范围。此外,这种特征驱动的底物范围的多样性使得能够生成指导机械理解的预测反应模型。机理研究表明,支链选择性源于 Ti III诱导的氮丙啶自由基开环。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