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Z)-10-Heptadecenyl>-2-methoxyphenol | 126357-88-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Z)-10-Heptadecenyl>-2-methoxyphenol
英文别名
(Z)-2-methoxy-6-(heptadec-10-enyl)phenol;2-[(Z)heptadec-10'-enyl]-6-methoxyphenol;2-(cis-10-heptadecenyl)-6-methoxyphenol;2-[(Z)-heptadec-10-enyl]-6-methoxyphenol
6-<(Z)-10-Heptadecenyl>-2-methoxyphenol化学式
CAS
126357-88-8
化学式
C24H40O2
mdl
——
分子量
360.58
InChiKey
IBEUJKXFTKVAMQ-HJWRWDBZ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463.4±25.0 °C(Predicted)
  • 密度:
    0.934±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9.5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1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7
  • 拓扑面积:
    29.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Z)-10-Heptadecenyl>-2-methoxyphenol 在 salcomine 、 氧气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66%的产率得到马蔺子素
    参考文献:
    名称:
    鸢尾酮的合成
    摘要:
    首次合成了鸢尾酮,以研究其作为潜在的放射增敏剂的用途。其合成的关键步骤涉及酚醚的区域选择性锂化。顺式-双键已经通过1 H NMR光谱证实。还已经制备了其饱和侧链衍生物和其二氢衍生物。
    DOI:
    10.1016/s0040-4039(01)80507-4
  • 作为产物:
    描述:
    9-癸炔-1-醇 在 palladium on activated charcoal 盐酸copper(l) iodide 、 四丙基高钌酸铵 、 Pd(PPh3) 、 1,4-环己二烯 、 4 Angstroem m. s 、 potassium tert-butylateN-甲基吗啉氧化物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乙醇二氯甲烷异丙醇 为溶剂, 反应 3.67h, 生成 6-<(Z)-10-Heptadecenyl>-2-methoxyphenol
    参考文献:
    名称:
    天然抗肿瘤剂鸢尾酮的高产合成
    摘要:
    索尔福德大学生物科学系,索尔福德,M5 4WT,英国*通讯作者。收稿日期:1999 年 11 月 2 日/接受日期:2000 年 1 月 12 日/发表日期:2000 年 1 月 18 日摘要:简短、高产的合成描述了抗肿瘤剂鸢尾酮 (1)。关键步骤是钯催化的 dec-9-yn-1-ol withiodide (2) 偶联反应生成炔 (3) 和苯酚的 Fremy's 盐氧化 (7)。抗肿瘤;中药。引言白菖蒲(Iridaceae)的种子在中国民间医学中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以及治疗崩漏和白带[1]。Irisquinone (1) 已作为活性成分 [2] 从 I. pallasi 的种子油中分离出来,这 1,4-苯醌对小鼠宫颈癌、淋巴肉瘤、肝癌和艾氏腹水癌 (EAC) 有效 [2, 3]。Irisquinone (1) 会破坏细胞核并抑制 [3] 癌细胞的有丝分裂。P388 细胞的呼吸作用受到鸢尾酮
    DOI:
    10.3390/5010008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feifer, Jochen; Gerlach, Hans, Liebigs Annalen, 1995, # 1, p. 131 - 138
    作者:Pfeifer, Jochen、Gerlach, Hans
    DOI:——
    日期:——
  • Wu, Li-Qiang; Yang, Chun-Guang; Yang, Li-Mi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9, vol. 56, # 1, p. 47 - 50
    作者:Wu, Li-Qiang、Yang, Chun-Guang、Yang, Li-Ming、Yang, Li-Juan
    DOI:——
    日期:——
  • Tetrahedron Lett. 1989, 30, 4783-4786
    作者:
    DOI:——
    日期:——
  • MICHALAK, RONALD S.;MYERS, DAVID R.;PARSONS, JACK L.;RISBOOD, PRABHAKAR A+, TETRAHEDRON LETT., 30,(1989) N6, C. 4783-4786
    作者:MICHALAK, RONALD S.、MYERS, DAVID R.、PARSONS, JACK L.、RISBOOD, PRABHAKAR A+
    DOI:——
    日期:——
  • ZHANG, HONG-YUE;PAN, BAI-CHUAN;TAO, ZUN-WEI;QIN, QI, XUASYUEH SYUEHBAO , 47,(1989) N, S. 896-900
    作者:ZHANG, HONG-YUE、PAN, BAI-CHUAN、TAO, ZUN-WEI、QIN, Q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