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属的寄生虫不能从头产生
嘌呤核苷酸,完全依赖于补救途径。这一事实使疟原虫
次黄嘌呤-
鸟嘌呤-(
黄嘌呤)
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
HG(X)PRT] 成为开发
抗疟药的有价值的目标。一系列核苷酸类似物被设计、合成并评估为恶性疟原虫
HGXPRT、间日疟原虫
HGPRT 和人类
HGPRT 的潜在
抑制剂。这些新型核苷
膦酸酯具有
吡咯烷、
哌啶或
哌嗪环并入连接基团,连接
嘌呤碱基和
膦酸酯基团,并表现出广泛的K i值介于 0.15 和 72 μM 之间。相应的
氨基
磷酸酯前药能够穿过细胞膜,已在恶性疟原虫感染的人类红细胞试验中合成和评估。在评估的八种前药中,七种表现出体外抗疟活性,IC 50值在 2.5–12.1 μM 范围内。双
氨基
磷酸酯前药13a对
氯喹抗性恶性疟原虫的平均 (
SD) IC 50为 2.5 ± 0.7 μM W2 菌株在人肝细胞肝癌 (HepG2) 和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NHDF)
细胞系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