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R)-(methanesulfonyloxymethyl)-3-p-chlorophenyl-2-oxazolidino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R)-(methanesulfonyloxymethyl)-3-p-chlorophenyl-2-oxazolidinone
英文别名
3-p-chlorophenyl-5-methanesulfonyloxymethyloxazolidin-2-one;5-methanesulfonyloxymethyl-3-p-chlorophenyl-oxazolidin-2-one;[3-(4-Chlorophenyl)-2-oxo-1,3-oxazolidin-5-yl]methyl methanesulfonate
5(R)-(methanesulfonyloxymethyl)-3-p-chlorophenyl-2-oxazolidino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1H12ClNO5S
mdl
——
分子量
305.739
InChiKey
ZZIMSDABNBOHB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6
  • 拓扑面积:
    81.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R)-(methanesulfonyloxymethyl)-3-p-chlorophenyl-2-oxazolidinone异噻唑-3-酮 在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以45%的产率得到3-(4-chlorophenyl)-5-((3-oxoisothiazol-2(3H)-yl)methyl)oxazolidi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异噻唑基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和类似的3(2H)-异噻唑啉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摘要:
    几种新的5-((3-oxoisothiazol-2(3H)-yl)methyl)-3-phenyloxazolidin-2-ones 8和类似的2-(4-取代苯基)-3(2H)-的合成及抗菌活性描述了在苯基部分的4和/或3位被不同基团取代的异噻唑酮3和4,其中一些已显示出增加3-芳基-2-恶唑烷酮和3(2H)-异噻唑酮的抗菌活性。活性最高的化合物是异噻唑基恶唑烷酮8a,未取代的j和8b具有4-F取代苯环的化合物,对某​​些测试的微生物显示出比类似的3(2H)-异噻唑酮更高的活性,并且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具有可比或更高的活性。F的位置变化和/或使用较大的取代基使化合物的活性降低或没有活性。对小鼠成纤维细胞(NIH / 3T3)细胞的细胞毒性评估表明,这些化合物在非细胞毒性浓度下具有抗菌活性。
    DOI:
    10.1016/j.ejmech.2009.09.019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异噻唑基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和类似的3(2H)-异噻唑啉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摘要:
    几种新的5-((3-oxoisothiazol-2(3H)-yl)methyl)-3-phenyloxazolidin-2-ones 8和类似的2-(4-取代苯基)-3(2H)-的合成及抗菌活性描述了在苯基部分的4和/或3位被不同基团取代的异噻唑酮3和4,其中一些已显示出增加3-芳基-2-恶唑烷酮和3(2H)-异噻唑酮的抗菌活性。活性最高的化合物是异噻唑基恶唑烷酮8a,未取代的j和8b具有4-F取代苯环的化合物,对某​​些测试的微生物显示出比类似的3(2H)-异噻唑酮更高的活性,并且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具有可比或更高的活性。F的位置变化和/或使用较大的取代基使化合物的活性降低或没有活性。对小鼠成纤维细胞(NIH / 3T3)细胞的细胞毒性评估表明,这些化合物在非细胞毒性浓度下具有抗菌活性。
    DOI:
    10.1016/j.ejmech.2009.09.01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xazolidinone
    申请人:MERCK PATENT GmbH
    公开号:EP0300272A1
    公开(公告)日:1989-01-25
    Neue Oxazolidinone der Formel I worin R oder Z 0 oder S, R1 und R2 jeweils unsubstituierte oder ein- oder zweifach durch Alkyl, Alkoxy, Alkylthio, Alkylsulfinyl oder Alkylsulfonyl mit jeweils 1-4 C-Atomen, Alkanoyloxy und/oder Alkanoylamino mit jeweils 1-6 C-Atomen. F, Cl, Br, OH und/oder CF3 substituierte Phenyl-, Benzyl- oder ein- oder zweikernige, 1-4 Heteroatome enthaltende Heteroarylreste und R3 und R4 jeweils H, Alkyl oder Alkoxy mit jeweils 1-4 C-Atomen, F, Cl, Br, OH oder CF3 bedeuten, sowie ihre Salze zeigen Wirkungen auf das Zentralnervensystem, insbesondere neuroleptische Wirkungen.
    式 I 的新型噁唑烷酮 其中 R 或 Z 0 或 S、 R1 和 R2 各为未取代的或由烷基、烷氧基、烷硫基、烷基亚磺酰基或烷基磺酰基(各含 1-4 个碳原子)、烷酰氧基和/或烷酰氨基(各含 1-6 个碳原子)单取代或二取代的烷基、烷氧基、烷硫基、烷基亚磺酰基或烷基磺酰基。F、Cl、Br、OH 和/或 CF3 取代的苯基、苄基或含有 1-4 个杂原子的单核或双核杂芳基,以及 R3 和 R4 分别为 H、含 1-4 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烷氧基、F、Cl、Br、OH 或 CF3、 以及它们的盐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特别是神经抑制作用。
  • Oxazolidinone mit ZNS-dämpfender Wirkung
    申请人:MERCK PATENT GmbH
    公开号:EP0459256A1
    公开(公告)日:1991-12-04
    Neue Oxazolidinone der Formel I worin R¹, R², R³, R⁴, Z und n die in Patentanspruch 1 angegebene Bedeutung haben, sowie deren Salze zeigen das Zentralnervensystem beeinflussende, insbesondere dämpfende Wirkungen.
    式 I 的新噁唑烷酮 其中 R¹、R²、R³、R⁴、Z 和 n 如权利要求 1 所定义、 及其盐类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特别是有减弱作用。
  • US4970217A
    申请人:——
    公开号:US4970217A
    公开(公告)日:1990-11-13
  • US5232931A
    申请人:——
    公开号:US5232931A
    公开(公告)日:1993-08-03
  • US5561145A
    申请人:——
    公开号:US5561145A
    公开(公告)日:1996-10-0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