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isguanidinobenzoic acid hydrochloride | 73698-71-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isguanidinobenzoic acid hydrochloride
英文别名
p-(3-aminoguanidino)benzoic acid;1-(p-Carboxyphenyl)biguanide hydrochloride;[N'-(4-carboxyphenyl)carbamimidoyl]-(diaminomethylidene)azanium;chloride
bisguanidinobenzoic acid hydrochloride化学式
CAS
73698-71-2
化学式
C9H11N5O2*ClH
mdl
MFCD00719668
分子量
257.68
InChiKey
WOUYATLTHNXCB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4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40
  • 氢给体数:
    5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对氨基苯甲酸二聚氰胺三甲基氯硅烷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47%的产率得到bisguanidinobenzoic acid hydro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结合双胍支架可增强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和2的药物吸收。
    摘要:
    膜转运蛋白在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转运蛋白底物要求的知识允许进一步开发利用它们来确保组织渗透的药物。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明了包含双胍类功能可以增强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和2(OCT1和OCT2)的吸收。我们合成了18对结构上不同的化合物,每对均由母体氨基化合物及其双胍类似物组成;然后评估它们在过量表达人OCT1或OCT2的HEK293细胞中的细胞摄取。我们的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化合物,双胍的添加显着改善了OCT1和OCT2介导的转运。双胍类也抑制了两种转运蛋白的原型底物的摄取,+)和二甲双胍。我们发现分子量,分子体积,Log D(pH 7.4)和可及表面积是OCT2底物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参数都不是OCT1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两种细胞系中被测试的双胍类药物对MPP +摄取的抑制作用与二甲双胍的摄取抑制作用呈线性相关。两者合计,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OCT1和OCT
    DOI:
    10.1021/acs.molpharmaceut.7b0028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对双胍基苯甲酸盐酸盐的合成方法
    申请人:天津天成制药有限公司
    公开号:CN105294508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双胍基苯甲酸盐酸盐的合成方法,属于含有双胍基的的衍生物,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反应容器中按质量比加入对氨基苯甲酸盐酸,充分搅拌,使对氨基苯甲酸完全溶解,再分批加入双氰胺,加热并升温至120℃下反应0.5~4小时;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和搅拌,对反应液进行浓缩,蒸去体系中的大部分;向剩余物料中加入丙酮以沉淀出其中的产物;过滤并将得到的固体用丙酮-混合溶剂重结晶后,再经真空干燥即得对双胍基苯甲酸盐酸盐。本发明所提供的合成方法合成工艺的时间短、产率高、成本低廉、工艺简便易行、既安全又能实现清洁化生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对双胍基苯甲酸盐酸盐的收率大于80.0%。
  • Co-delivery of bufalin and nintedanib via albumin sub-microspheres for synergistic cancer therapy
    作者:Ying Xu、Yulong Liu、Qi Liu、Shengzhe Lu、Xiaolin Chen、Wenrong Xu、Feng Shi
    DOI:10.1016/j.jconrel.2021.08.049
    日期:2021.10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