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巯基乙基)环己烷硫醇 | 313228-64-7

中文名称
(2-巯基乙基)环己烷硫醇
中文别名
2-(4-溴-3-羟基-2-喹啉基)-N,N-二乙基-2,3-二氢-1,3-二羰基-1H-茚-5-甲酰胺
英文名称
1-(2-Mercaptoethyl)cyclohexanethiol
英文别名
(2-Mercaptoethyl)cyclohexanethiol;1-(2-sulfanylethyl)cyclohexane-1-thiol
(2-巯基乙基)环己烷硫醇化学式
CAS
313228-64-7;28351-14-6
化学式
C8H16S2
mdl
——
分子量
176.347
InChiKey
MWKYQORKTYAWT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8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2-hydroxyethyl)cyclohexanol吡啶18-冠醚-6三氟化硼乙醚sodium 、 potassium bromide 作用下, 以 甲醇氯仿丙酮 为溶剂, 反应 16.17h, 生成 (2-巯基乙基)环己烷硫醇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甲基硫醚与光激发的硫醇镍反应生成甲烷-一种模拟古细菌甲烷生成的过程。
    摘要:
    已提出形成硫代烷基自由基中间体,然后将甲基转移至辅酶F430的镍(I)中心并生成二硫键,作为在产甲烷古菌中由甲基辅酶M还原酶催化形成甲烷的可能机理。为了检验该假设,合成了一种空间屏蔽的双功能模型底物,该底物包含甲基硫醚和巯基官能团,可以根据假定的机理形成五元环硫烷基。相应的硫醇盐与Ni(II)盐反应生成抗磁性的方形Ni(II)二硫醇盐络合物,其特征在于X射线衍射。用波长大于300 nm的光照射该配合物后,形成甲烷和环状二硫化物,而在不存在镍的情况下照射硫醇盐只会产生痕量的甲烷,而不会产生环状二硫化物。观察到的产物与通过硫烷基的推测机理相一致,并且光的作用被解释为在激发二硫代镍(II)的电荷转移带时形成了Ni(I)/噻吩基对。在大量过量的硫醇盐存在下,抗磁性络合物转变为顺磁性的五或六配位络合物,与方形平面的抗磁性二硫醇盐相比,事实证明该化合物在甲烷和环状二硫化物的生成中更具活性。 。光的作用
    DOI:
    10.1002/1521-3765(20001002)6:19<3508::aid-chem3508>3.3.co;2-n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US4013571A
    申请人:——
    公开号:US4013571A
    公开(公告)日:1977-03-22
  • Methane Formation by Reaction of a Methyl Thioether with a Photo-Excited Nickel Thiolate—A Process Mimicking Methanogenesis in Archaea
    作者:Luca Signor、Carola Knuppe、Robert Hug、Bernd Schweizer、Andreas Pfaltz、Bernhard Jaun
    DOI:10.1002/1521-3765(20001002)6:19<3508::aid-chem3508>3.3.co;2-n
    日期:2000.10.2
    The formation of a sulfuranyl radical intermediate followed by methyl transfer to the nickel(I) center of coenzyme F430 and generation of the disulfide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methane catalyzed by methyl coenzyme M reductase in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order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a sterically shielded, bifunctional model substrate that contained a methyl thioether
    已提出形成硫代烷基自由基中间体,然后将甲基转移至辅酶F430的镍(I)中心并生成二硫键,作为在产甲烷古菌中由甲基辅酶M还原酶催化形成甲烷的可能机理。为了检验该假设,合成了一种空间屏蔽的双功能模型底物,该底物包含甲基硫醚和巯基官能团,可以根据假定的机理形成五元环硫烷基。相应的硫醇盐与Ni(II)盐反应生成抗磁性的方形Ni(II)二硫醇盐络合物,其特征在于X射线衍射。用波长大于300 nm的光照射该配合物后,形成甲烷和环状二硫化物,而在不存在镍的情况下照射硫醇盐只会产生痕量的甲烷,而不会产生环状二硫化物。观察到的产物与通过硫烷基的推测机理相一致,并且光的作用被解释为在激发二硫代镍(II)的电荷转移带时形成了Ni(I)/噻吩基对。在大量过量的硫醇盐存在下,抗磁性络合物转变为顺磁性的五或六配位络合物,与方形平面的抗磁性二硫醇盐相比,事实证明该化合物在甲烷和环状二硫化物的生成中更具活性。 。光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