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普利酮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于2002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其纯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晶体,拮抗醛固酮的作用较螺内酯强,且对雄激素和黄体酮受体的亲和力极低,不良反应较少。依普利酮不仅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并且因其对多种降压药物无效的重度高血压患者有效而备受青睐。它能够显著降低收缩压,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还能提高严重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少死亡率。
药理作用依普利酮选择性地作用于醛固酮受体,并对盐皮质激素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而对雄激素和孕酮受体的作用较小。其与螺内酯相比,对盐皮质激素的亲和力是15~20倍,但对雄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螺内酯小500倍左右,因此较少出现性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它通过减少高血压,尤其是肥胖导致的相关高血压,显著降低蛋白尿,并且在合并糖尿病的情况下更显优势。
相互作用依普利酮不抑制CYP1A2、CYP3A4、CYP2C19、CYP2C9或CYP2D6等代谢酶,因此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它对二氯酚酸、哌醋甲酯、氯沙坦、胺碘酮等多种药物无影响。
副作用依普利酮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咳嗽、腹泻、腹痛、心绞痛、蛋白尿、头痛、眩晕和疲乏等,其他较为罕见的副作用则包括男性乳房发育、不规则阴道出血。此外,它还可能导致血钾、甘油三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肌酐及尿酸水平上升,并引起血钠水平下降。
制备醛固酮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引起中枢性高血压、加速内皮损伤及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还促进钠潴留、钾和镁丢失,以及心肌纤维化、坏死及炎症。尽管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分泌醛固酮,但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其释放量可能会恢复甚至超过基线水平。
用途依普利酮不仅用作强心药,还作为一种抗高血压药。它对醛固酮受体的选择性强、降压效果好且作用持久,并能逆转或减轻由醛固酮引起的不良心血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