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索洛芬钠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腰痛、肩周炎、颈肩腕综合症,以及手术后、外伤后及拔牙后的镇痛消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的解热镇痛。
用途洛索洛芬钠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前体药物,在体内经肝脏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物trans-OH体后发挥治疗作用。其应用广泛,可用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痛、颈肩腕综合征等病症,也常用于手术、拔牙后的疼痛以及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等。
药理作用洛索洛芬钠属于苯丙酸类非甾体消炎药,具有显著的镇痛和抗炎作用,特别以较强的镇痛效果著称。其机制在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影响环氧化酮途径。
药代动力学乐松经口服后在胃肠道快速吸收,在血液中以洛索洛芬钠及其反一OH代谢物(活性代谢物)形式存在,并在肝、肾和血浆中浓度较高。健康成人口服乐松60mg后,原形药的峰值时间为30分钟,活性代谢物为50分钟左右;原形药物蛋白结合率为97.0%,活性代谢物为92.8%。大部分药物会转化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或羟基化物的葡萄醛酸结合物,并通过尿液迅速排出,约有50%在口服后8小时内排泄完毕。连续口服5天未见积蓄性,原形药和活性代谢物的半衰期分别为1.2小时和1.3小时。
药理毒性洛索洛芬钠为前体药物,在消化道吸收后转化为活性代谢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抗炎及解热作用。生殖毒性的研究显示,大鼠给予8mg/kg剂量时会出现黄体数和植入着床数减少、死胎率增加、胎儿死亡率增加以及体重下降和轻微发育延缓等现象,并可通过乳汁分泌。
不良反应洛索洛芬钠在吸收进入血液前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作用,副作用较低。常见的消化系统不适包括腹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烧心等;有时会出现皮疹、瘙痒、水肿、困倦、头痛、心悸等症状,偶见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以及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AST、ALT、ALP升高等情况。
禁忌下列患者禁用:消化性溃疡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严重血液学异常患者;对乐松过敏者;以往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引发哮喘的患者;妊娠晚期及哺乳期妇女。
药物相互作用服用过量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口服活性炭、抗酸剂或利尿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