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Im-F8bp-Im | 321725-00-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Im-F8bp-Im
英文别名
1-[2,3,5,6-Tetrafluoro-4-(2,3,5,6-tetrafluoro-4-imidazol-1-ylphenyl)phenyl]imidazole
Im-F8bp-Im化学式
CAS
321725-00-2
化学式
C18H6F8N4
mdl
——
分子量
430.26
InChiKey
VWOOAXFQVNZSJ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
  • 重原子数:
    30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35.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Im-F8bp-ImRe(CO)3(4,7-dimethylphenanthroline)(THF)(BF4)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17.3%的产率得到[(4,7-dimethyl-1,10-phenanthroline)Re(CO)3(NC3H3NC6F4C6F4N2C3H3)][BF4]
    参考文献:
    名称:
    铼(I)-二亚胺线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皮秒光还原
    摘要:
    在不断努力解开与金属酶相关的机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开发将电子快速传递到深埋活性位点的方法。在此,我们报告了与一系列铼二亚胺电子隧道线 [Re(CO)3LL']+ 结合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血红素活性位点的皮秒还原,其中 L 是 4,7-二甲基菲咯啉和 L'是连接铼连接的咪唑或氨基丙基咪唑与远端咪唑(F8bp-im(1)和C3-F8bp-im(2))或F(F9bp(3)和C3-F9bp(4))的全氟化联苯桥。所有四根导线都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oxy) 的不含四氢生物蝶呤的氧化酶结构域紧密结合(Kd 在微摩尔到纳摩尔范围内)。两根氟终止线从活性位点置换水,两条以咪唑为末端的导线连接血红素铁。在 355 nm 激发 iNOSoxy 共轭物 1 和 2 后,活性位点 Fe(III) 在 300 ps 内还原为 Fe(II),比自然发生的还原速度快近 10 个数量级。
    DOI:
    10.1021/ja0543088
  • 作为产物:
    描述:
    咪唑十氟联苯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48%的产率得到Im-F8bp-Im
    参考文献:
    名称:
    铼(I)-二亚胺线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皮秒光还原
    摘要:
    在不断努力解开与金属酶相关的机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开发将电子快速传递到深埋活性位点的方法。在此,我们报告了与一系列铼二亚胺电子隧道线 [Re(CO)3LL']+ 结合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血红素活性位点的皮秒还原,其中 L 是 4,7-二甲基菲咯啉和 L'是连接铼连接的咪唑或氨基丙基咪唑与远端咪唑(F8bp-im(1)和C3-F8bp-im(2))或F(F9bp(3)和C3-F9bp(4))的全氟化联苯桥。所有四根导线都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oxy) 的不含四氢生物蝶呤的氧化酶结构域紧密结合(Kd 在微摩尔到纳摩尔范围内)。两根氟终止线从活性位点置换水,两条以咪唑为末端的导线连接血红素铁。在 355 nm 激发 iNOSoxy 共轭物 1 和 2 后,活性位点 Fe(III) 在 300 ps 内还原为 Fe(II),比自然发生的还原速度快近 10 个数量级。
    DOI:
    10.1021/ja054308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uminescent Ruthenium(II)− and Rhenium(I)−Diimine Wires Bind Nitric Oxide Synthase
    作者:Alexander R. Dunn、Wendy Belliston-Bittner、Jay R. Winkler、Elizabeth D. Getzoff、Dennis J. Stuehr、Harry B. Gray
    DOI:10.1021/ja046971m
    日期:2005.4.1
    Ru(II)- and Re(I)-diimine wires bind to the oxygenase domai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oxy). In the ruthenium wires, [Ru(L)2L']2+, L' is a perfluorinated biphenyl bridge connecting 4,4'-dimethylbipyridine to a bulky hydrophobic group (adamantane, 1), a heme ligand (imidazole, 2), or F (3). 2 binds in the active site of the murine iNOSoxy truncation mutants Delta65 and Delta114, as demonstrated
    Ru(II)- 和 Re(I)-二亚胺线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oxy) 的加氧酶结构域结合。在线中,[Ru(L)2L']2+,L'是一个全氟联苯桥,将 4,4'-二甲基联吡啶连接到一个庞大的疏基团(金刚烷,1),一个血红素配体咪唑,2),或 F (3)。2 绑定在鼠 iNOSoxy 截断突变体 Delta65 和 Delta114 的活性位点,如血红素 Soret 从 422 到 426 nm 的转变所证明的。1 和 3 还结合 Delta65 和 Delta114,如双相发光衰减动力学所证明的那样。然而,血红素吸收光谱在 1 或 3 的存在下不会改变,并且 Ru 线结合不受四氢生物蝶呤或精酸的存在的影响。这些数据表明 1 和 3 可能在疏表面贴片处与酶的远端结合,被认为与 NOS 还原酶模块相互作用。通过阻止电子从还原酶模块转移到加氧酶结构域,具有类似于 Ru-二亚胺线特性的复合物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