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N'-(1,2-phenylene)dibutyramide | 10268-77-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N'-(1,2-phenylene)dibutyramide
英文别名
1,2-Dibutyrylamino-benzol;N,N'-o-phenylene-bis-butyramide;N,N'-o-Phenylen-bis-butyramid;N.N'-Dibutyryl-o-phenylendiamin;N-[2-(butanoylamino)phenyl]butanamide
N,N'-(1,2-phenylene)dibutyramide化学式
CAS
10268-77-6
化学式
C14H20N2O2
mdl
——
分子量
248.325
InChiKey
GEMDYKDBNGRQOI-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32 °C
  • 沸点:
    484.6±28.0 °C(Predicted)
  • 密度:
    1.12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9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3
  • 拓扑面积:
    58.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N'-(1,2-phenylene)dibutyramide盐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14.0h, 以59%的产率得到2-丙基苯并咪唑
    参考文献:
    名称:
    替米沙坦衍生的细胞死亡调节剂的合成和表征,以规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伊马替尼耐药性。
    摘要:
    根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中癌症干细胞的新策略包括伊马替尼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PPARγ) 配体的组合。最近,我们发现 PPARγ 部分激动剂替米沙坦是对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 K562 CML 细胞的有效敏化剂。在此,杂环核心对替米沙坦衍生铅 4'-((2-丙基-1 H-苯并[ d ]咪唑-1-基)甲基)-[1,1研究了'-联苯]-2-羧酸( 3 b )。受 HYL-6d 和选择性 PPARγ 配体 VSP-51 药效学的启发,苯并咪唑被咔唑或吲哚核心取代。结果表明 PPARγ 激活与耐药 CML 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咔唑或吲哚的 2-COOH 衍生物对 PPARγ 的活性较低,而苯并咪唑则显示出 60-100% 的活化率。在2-CO 2 CH 3衍生物中,只有铅的酯( 2b )轻微激活PPARγ。进一步观察到这种非细胞毒性2b 的致敏作用(80%
    DOI:
    10.1002/cmdc.202000092
  • 作为产物:
    描述:
    丁酸酐邻苯二胺盐酸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82%的产率得到N,N'-(1,2-phenylene)dibutyr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替米沙坦衍生的细胞死亡调节剂的合成和表征,以规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伊马替尼耐药性。
    摘要:
    根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中癌症干细胞的新策略包括伊马替尼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PPARγ) 配体的组合。最近,我们发现 PPARγ 部分激动剂替米沙坦是对伊马替尼治疗耐药的 K562 CML 细胞的有效敏化剂。在此,杂环核心对替米沙坦衍生铅 4'-((2-丙基-1 H-苯并[ d ]咪唑-1-基)甲基)-[1,1研究了'-联苯]-2-羧酸( 3 b )。受 HYL-6d 和选择性 PPARγ 配体 VSP-51 药效学的启发,苯并咪唑被咔唑或吲哚核心取代。结果表明 PPARγ 激活与耐药 CML 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咔唑或吲哚的 2-COOH 衍生物对 PPARγ 的活性较低,而苯并咪唑则显示出 60-100% 的活化率。在2-CO 2 CH 3衍生物中,只有铅的酯( 2b )轻微激活PPARγ。进一步观察到这种非细胞毒性2b 的致敏作用(80%
    DOI:
    10.1002/cmdc.20200009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vercoming imatinib resistance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ells using non-cytotoxic cell death modulators
    作者:Anna M. Schoepf、Stefan Salcher、Petra Obexer、Ronald Gust
    DOI:10.1016/j.ejmech.2019.111748
    日期:2020.1
    resistance, the partial PPARγ agonist 4'-((2-propyl-1H-benzo[d]imidazol-1-yl)methyl)-[1,1'-biphenyl]-2-carboxylic acid, derived from telmisartan, and other related derivativ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4-substituted benzimidazole derivatives bearing a [1,1'-biphenyl]-2-carboxamide moiety sensitized K562-resistant cells to imatinib treatment. Especially the derivatives 18a-f, which did not activate PPARγ to
    最近的研究检查了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联合治疗克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伊马替尼耐药的可能性。吡格列酮是一种完整的PPARγ激动剂,通过逐渐消除残留的CML干细胞池,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为了评估PPARγ激动剂的药理学特征对规避耐药性的重要性,部分PPARγ激动剂4'-(((2-丙基-1H-苯并[d]咪唑-1-基)甲基]-[1,1]研究了替米沙坦衍生的'-联苯基] -2-羧酸和其他相关衍生物。带有[1,1'-联苯] -2-羧酰胺部分的4-取代的苯并咪唑生物使K562耐药细胞对伊马替尼治疗敏感。尤其是衍生物18a-f,在10μM时不会激活PPARγ超过40%的细胞,从而恢复了伊马替尼在这些细胞中的细胞毒性。细胞死亡调节特性高于吡格列酮。有趣的是,所有新化合物对非耐药性和耐药性细胞均无细胞毒性。他们仅与伊马替尼联用才发挥抗肿瘤作用。
  • Oddo; Raffa, Gazzetta Chimica Italiana, 1938, vol. 68, p. 199,202
    作者:Oddo、Raff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