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The redox series [Ru(bpy)2(L)]n, n = +3, +2, +1, 0, with L = bipyridine, “click” derived pyridyl-triazole or bis-triazole: a combined structural, electrochemical, spectroelectrochemical and DFT investigation
摘要:
化合物 [Ru(bpy)2(L1)](ClO4)2 (1(ClO4)2), [Ru(bpy)2(L2)](ClO4)2 (2(ClO4)2), [Ru(bpy)2(L3)](ClO4)2 (3(ClO4)2), [Ru(bpy)2(L4)](ClO4)2 (4(ClO4)2), [Ru(bpy)2(L5)](ClO4)2 (5(ClO4)2) 和 [Ru(bpy)2(L6)](ClO4)2 (6(ClO4)2)(bpy = 2,2′-联吡啶,L1 = 1-(4-异丙基-苯)-4-(2-吡啶基)-1,2,3-三唑,L2 = 1-(4-丁氧基-苯)-4-(2-吡啶基)-1,2,3-三唑,L3 = 1-(2-三氟甲基-苯)-4-(2-吡啶基)-1,2,3-三唑,L4 = 4,4′-双-{1-(2,6-二异丙基-苯)}-1,2,3-三唑,L5 = 4,4′-双-{(1-苯基)}-1,2,3-三唑,L6 = 4,4′-双-{1-(2-三氟甲基-苯)}-1,2,3-三唑)是由 [Ru(bpy)2(EtOH)2](ClO4)2 与相应的“点击”衍生的吡啶-三唑或双三唑配体合成的,并通过 1H-NMR 光谱、元素分析、质谱和 X 射线晶体学进行表征。结构分析显示 Ru(II) 中心周围存在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并且与混合供体配体的化合物相比,Ru–N(三唑) 键长较短而 Ru–N(吡啶) 键长较长。所有化合物都进行了循环伏安研究,并将结果与著名的 [Ru(bpy)3]2+ 化合物进行了比较。氧化和还原电位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配体变化的影响,所有研究的化合物在相似的电位下表现出氧化和还原步骤。结合 UV-vis-NIR 和 EPR 光谱电化学研究,以及 DFT 计算,用于确定这些化合物中的电子转移位点。这些结果为它们在不同研究的氧化还原状态下的电子结构提供了见解,尽管这些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相似,但其光谱特征显示出微妙的差异,并为与配体替换有关的这些化合物中未受干扰的氧化还原电位提供了线索。化合物的还原形式在 NIR 区域表现出结构化的吸收带。此外,我们还展示了使用 Cu-不寻常的卡宾催化剂合成所呈现配体的新合成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