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毒素。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黄曲霉素的毒性极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并且对肝脏组织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据数据表明,摄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摄入20毫克就能致命。
来源与分布日常生活中,农副产品较易感染产黄曲霉毒素的霉菌。例如发霉变质的花生、玉米、小麦;变质的大米、发苦的坚果、小作坊自榨油、久泡的木耳以及未经清洗的砧板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触黄曲霉素的情况。普通的消毒方式如100度沸水5分钟是无法消灭黄曲霉素的。
毒性人们对其毒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毒性属于极毒,其剧烈的毒性比氰化钾强10倍,比眼镜蛇、金环蛇的毒汁还要毒,比剧毒农药1605、1059的毒性强28~33倍。一粒严重发霉含有黄曲霉毒素40μg的玉米,足以令两只小鸭中毒死亡。
检测方法目前可分离定量检测AFB1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及免疫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需要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的检测设备,并且操作步骤繁琐,检测周期长,不利于现场即时检测。因此,开发一种基于血糖仪检测黄曲霉素B1的方法,实现对黄曲霉素B1这一非糖靶目标的快速简单、高灵敏度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活性Aflatoxin B1 (AFB1) 是一类1A级致癌物质,是 Aspergillus flavus 和 A. parasiticus 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主要通过诱导抑癌基因 p53 中 codon 249 第三位点的 G-->T 突变来发挥作用。
靶点类别 | 有毒物品 |
---|---|
毒性分级 | 剧毒 |
急性毒性 | 口服-大鼠 LD50:4.80 毫克/公斤;口服-小鼠 LD50: 9 毫克/公斤 |
可燃性危险特性 | 可燃;燃烧释放刺激烟雾 |
储运特性 |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
灭火剂 | 干粉、泡沫、砂土、二氧化碳, 雾状水 |
注:表格中数据仅供参考,实际存储和使用时需遵循相关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