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杉酯碱是一种具有抗肿瘤特性的天然生物碱化合物,也是一种翻译抑制剂。它可在低微摩尔浓度下抑制蛋白质合成,在翻译开始后立即固定核糖体。虽然三尖杉酯碱在减轻癌症方面有一些作用,但其同源物homoharringtonine更为有效,特别是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作用机制三尖杉酯碱是从我国南方特有的三尖杉树的枝叶与树皮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核蛋白体的合成,使多核蛋白体解聚,释放出新生肽链,从而停止蛋白合成,明显减少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对多种动物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并且与烷化剂、嘌呤类无交叉耐药性。三尖杉酯碱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S期作用最明显,对G2-M及G1-S 期也有阻断作用。此外,该品还有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地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也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化学结构与药理三尖杉别名三尖松、岩杉木、臭杉等,为粗榧科三尖杉属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f.。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围40厘米,树皮褐色或红褐色,裂成片状脱落。小枝对生,基部有宿存芽鳞,枝条细长,稍下垂,树冠广圆形。花期4月,种子8~10月成熟。
三尖杉的枝、叶、根、种子中均含有生物碱,尤以叶、种子中生物碱含量较高,其中三尖杉碱型(Cephalotaxine type)生物碱与抗癌有密切关系,是主要成分。这类生物碱主要有三尖杉酯碱、异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脱氧三尖杉酯碱等。
药动学口服给药或肌肉注射给药吸收慢而不完全,静脉给药迅速分布至机体器官组织,骨髓内的药物浓度最高。各组织药物浓度在2小时后迅速下降,其中骨髓药物浓度下降缓慢,半衰期50分钟;药物主要在肝脏内降解,其降解物经肾脏及胆道排出体外,少量经粪便排出。给药24小时内排泄量占给药量的50%,其中尿中排泄42%,粪便中6%。
临床应用三尖杉酯碱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好,完全缓解率可达20%-25%。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有效。对于较难治疗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联合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使用(HOAP方案)能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下降和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毒性,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或心肌损害。这些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得到控制。
注意事项肝功能损害、肾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的患者慎用三尖杉酯碱。孕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禁用此药。在给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象变化,通过调整剂量及疗程可以控制不良反应,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停药后通常可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