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格拉司琼最初由英国 Beecham公司于80年代中期开发,并于1991年由合并后的Smithkline-Beecham (SB)公司在南非首次推出3mg注射剂Kytri1。自此,包括1mg口服片剂和1mg注射剂在内的产品已在美、英、法、日、德、意等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随后,当SB公司与葛兰素公司合并时,该品转给了罗氏公司。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盐酸格拉司琼具有高度的受体选择性。其与5-HT3受体的亲和力是其他如5-HT1、5-HT2、多巴胺D1、D1、组胺H1、苯二氮卓及阿片受体的4000—10000倍,而恩丹西酮与这些受体的差异仅1000倍。在预防顺铂致雪貂呕吐的试验中,盐酸格拉司琼三个剂量组(2×0.005、2×0.05及2×0.5mg/kg)止吐率分别为93%、96%和100%,而恩丹西酮2×2.5mg/kg的止吐率为89%,这表明盐酸格拉司琼抗呕吐活性强于恩丹西酮至少5倍。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时该药物能够达到很好的止吐作用且副作用很小,但大剂量时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由于临床推荐剂量(3mg/d)非常小,仅为动物试验所用的最低剂量(<1mg/kg)的一半,因此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盐酸格拉司琼在病人体内的半衰期为9小时,在健康人中则为4小时;老年人的半衰期为7.7小时,青年人则为4.9小时。该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以7-羟基盐酸格拉司琼和其他代谢产物形式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肝功能受损或肝转移癌患者的血浆清除率减少,肾功能不全时其清除率为正常值的1/4。口服观察到很高的首过效应,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5%。
化学性质盐酸格拉司琼是一种白色或微黄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较难溶于甲醇,极难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熔点范围为290-292℃。急性毒性实验中,雌小鼠、雄大鼠和雌大鼠经静脉注射后的LD50分别为17、25、14和16mg/kg。
用途盐酸格拉司琼是一种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3(5-HT3)的选择性拮抗剂,用于细胞毒药物或放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此外,它还可用作解痉药和止吐药,用于化、放疗所致的恶心和呕吐。
生产方法盐酸格拉司琼由化合物(I)和化合物(Ⅱ)反应获得。通过用氯化氢-乙醇进行酸化处理得到最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