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oxycarbonylmethyl β-D-cellobioside | 602281-12-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oxycarbonylmethyl β-D-cellobioside
英文别名
——
methoxycarbonylmethyl β-D-cellobioside化学式
CAS
602281-12-9
化学式
C15H26O13
mdl
——
分子量
414.364
InChiKey
XOKCDITZTVNLBZ-BMKYBWG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2
  • 重原子数:
    28.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3
  • 拓扑面积:
    204.83
  • 氢给体数:
    7.0
  • 氢受体数:
    13.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methoxycarbonylmethyl β-D-cellobioside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97%的产率得到carboxymethyl β-D-cellobios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纤维二糖化二聚体和三聚体以及纤维二糖包覆的聚酰胺胺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以研究酶、纤维糊精磷酸化酶的可及性
    摘要:
    为了检查酶纤维糊精磷酸化酶 (CDP) 对多价簇碳水化合物、纤维二聚体 10 和三聚体 12 以及纤维二糖包覆的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 14、16、18、20 和 22 的可及性,具有四个、八个、十六个在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外表面分别有 32 个和 64 个纤维二糖单元,这是首次合成并用作酶 CDP 的受体底物。发现 CDP 能够将葡萄糖基部分从 1-磷酸葡萄糖 (Glc-1-P) 转移到这些合成的纤维二糖基化糖缀合物簇和纤维二糖包被的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中,因此它们是 CDP 的受体底物。发现 CDP 与较小的纤维二糖基化糖缀合物以及与含有多达 8 个纤维二糖单元的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相互作用的能力与在纤维二糖中观察到的相似。然而,CDP 的这种能力随着含有 16 个纤维二糖部分的 PAMAM 树枝状大分子而有所减弱,而对于具有 32 和 64 个纤维二糖单元的 PAMAM
    DOI:
    10.1002/ejoc.200300018
  • 作为产物:
    描述:
    methyl 1-O-(2-carboxymethyl)-2,2',3,3',4',6,6'-hepta-O-acetyl-β-D-cellobiosesodium methylate 作用下, 以 甲醇氯仿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96%的产率得到methoxycarbonylmethyl β-D-cellobios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纤维二糖化二聚体和三聚体以及纤维二糖包覆的聚酰胺胺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以研究酶、纤维糊精磷酸化酶的可及性
    摘要:
    为了检查酶纤维糊精磷酸化酶 (CDP) 对多价簇碳水化合物、纤维二聚体 10 和三聚体 12 以及纤维二糖包覆的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 14、16、18、20 和 22 的可及性,具有四个、八个、十六个在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外表面分别有 32 个和 64 个纤维二糖单元,这是首次合成并用作酶 CDP 的受体底物。发现 CDP 能够将葡萄糖基部分从 1-磷酸葡萄糖 (Glc-1-P) 转移到这些合成的纤维二糖基化糖缀合物簇和纤维二糖包被的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中,因此它们是 CDP 的受体底物。发现 CDP 与较小的纤维二糖基化糖缀合物以及与含有多达 8 个纤维二糖单元的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相互作用的能力与在纤维二糖中观察到的相似。然而,CDP 的这种能力随着含有 16 个纤维二糖部分的 PAMAM 树枝状大分子而有所减弱,而对于具有 32 和 64 个纤维二糖单元的 PAMAM
    DOI:
    10.1002/ejoc.20030001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