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nitro-1-penten-3-ol | 104313-49-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nitro-1-penten-3-ol
英文别名
2-Nitropent-1-en-3-ol
2-nitro-1-penten-3-ol化学式
CAS
104313-49-7
化学式
C5H9NO3
mdl
——
分子量
131.131
InChiKey
DPNSRJSFRDLFP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
  • 拓扑面积:
    6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1-ethyl-2-nitro-2-phenylseleno-propyl-trifluoroacetate 在 双氧水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75h, 生成 2-nitro-1-penten-3-ol
    参考文献:
    名称:
    硝基烯烃的三氟乙酰氧基-苯基硒代区域选择性制备硝基烯丙醇衍生物及其作为多种偶联剂的用途
    摘要:
    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表明,具有烯丙基离去基团的硝基烯烃2-硝基-2-丙烯-1-醇(NPP,1)的新戊酸酯可以用作通用的多重偶联试剂。本贡献描述了在烯丙基碳骨架的1-位和/或3-位取代的NPP类似物的制备。硝基脂族化学的标准方法很容易提供对称取代的衍生物,例如环己烯(7)和茚基(8),而非对称衍生物则不容易制备,例如苯基NPP 9。现在,通过将烯丙基新戊酰氧基引入硝基烯烃的区域选择性方法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在四步序列的第一步中,在硝基烯烃双键之间添加了苯基硒基和三氟乙酰氧基(10→11),然后,3 ·醚化(→14)。-用取代的NPP型试剂对各种亲核试剂进行硝基烯丙基化的产物16-34的区域选择性制备证明了这些多重偶联试剂的广泛应用范围。由于硝基的大量转化,这些试剂提供了无NO 2-取代基的各种结构的途径,请参见。参见图2和3。讨论了NPP衍生物的反应机理。
    DOI:
    10.1016/s0040-4020(01)96725-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tramolecular Conjugate Displacement:  A General Route to Hexahydroquinolizines, Hexahydroindolizines, and Related [<i>m</i>,<i>n</i>,0]-Bicyclic Structures with Nitrogen at a Bridgehead
    作者:Derrick L. J. Clive、Zhiyong Li、Maolin Yu
    DOI:10.1021/jo070664s
    日期:2007.7.1
    classical Morita−Baylis−Hillman reaction (cf. 2 → 3) or by condensation with selenium-stabilized carbanions, followed by oxidation (cf. 2 → 8 → 3). The derived acetates undergo cyclization when the nitrogen protecting group is removed, affording [m,n,0]-bicyclic structures with nitrogen at a bridgehead (cf. 4 → 5 → 6). Formation of bicyclic structures via the reactions of Schemes 1 and 2 is general,
    通过经典的森田-贝利斯-希尔曼反应(参见2 → 3)或与稳定的碳负离子缩合,然后氧化(参见2 → 8 → 3),可以将N-保护的基醛转化为烯丙醇。当除去氮保护基时,衍生的乙酸酯进行环化,在桥头处提供具有氮的[ m,n,0]双环结构(参见4 → 5 → 6)。通常通过方案1和2的反应形成双环结构,并且保留了起始基醛的立体化学
  • SEEBACH, D.;CALDERARI, G.;KNOCHEL, P., TETRAHEDRON, 1985, 41, N 21, 4861-4872
    作者:SEEBACH, D.、CALDERARI, G.、KNOCHEL, P.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