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hlorotetracycline | 57-62-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hlorotetracycline
英文别名
(4S,4aS,6S,12aR)-7-chloro-4-(dimethylamino)-1,6,10,11,12a-pentahydroxy-6-methyl-3,12-dioxo-4,4a,5,5a-tetrahydrotetracene-2-carboxamide
Chlorotetracycline化学式
CAS
57-62-5;64-72-2
化学式
C22H23ClN2O8
mdl
——
分子量
478.9
InChiKey
DHPRQBPJLMKORJ-RQWFMOQP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8-169°
  • 比旋光度:
    D23 -275.0° (methanol)
  • 沸点:
    821.1±65.0 °C(Predicted)
  • 密度:
    1.2833 (rough estimate)
  • 溶解度:
    DMF:可溶; DMSO:可溶;乙醇:可溶;甲醇:可溶
  • LogP:
    -0.620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
  • 重原子数:
    33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1
  • 拓扑面积:
    182
  • 氢给体数:
    6
  • 氢受体数:
    9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n
  • 危险类别码:
    R22
  • WGK Germany:
    1
  • RTECS号:
    QI7750000

SDS

SDS:0af1a565043cac854c869b59aeb6796b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金霉素概述

金霉素又称氯四环素。其盐酸盐溶于水,而游离碱基特别是钙盐则难溶于水。这是一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放线菌的培养液中被发现并具有抗菌作用。它能够消灭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以及螺旋体等微生物,适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浅表眼部感染。此外,它也可用于其他部位敏感细菌的感染。

理化性质

金霉素是一种金黄色结晶性粉末,无味且熔点为168-169℃(分解)。其极微溶于水,而易溶于盐溶液;盐酸盐则微溶于甲醇、水和乙醇,但不溶于丙酮、乙醚或氯仿。金霉素在空气中稳定,但遇光后颜色会逐渐变暗。

用途

作为抗生素类药物,金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畜禽的伤寒、白痢等疾病;此外,它还可作为促进生长剂用于猪饲料中。

金霉素眼膏适应症及用法
  • 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先用温水清除分泌物后,涂少许本品,闭眼休息片刻,让药物充分发挥作用。每日3次,晚上临睡前再涂1次。

  • 麦粒肿:俗称偷针眼。发病后切勿用手挤压,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尚未形成脓肿前,可用热毛巾热敷20分钟,接着涂金霉素眼膏,闭眼休息片刻。每日3次。

  • 口角糜烂:口角出现糜烂时,可服用维生素B2,并用棉签蘸温开水清洗伤口、揩干后涂抹本品。一般三天即可好转。

  • 疖肿:当鼻黏膜有小疖胀痛时,可用药棉蘸取金霉素眼膏涂于鼻腔处并轻压鼻子,促使疖肿吸收,加速痊愈。其他部位的疖肿也可同样使用。

  • 口角及手足干裂:先用热水洗净擦干后涂抹少许本品,手足部分需用胶布固定,以加快伤口愈合。

作用机制

金霉素属于快效抑菌剂。进入细菌体内后,可逆性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上的受体结合,干扰tRNA与mRNA-核糖体复合物的受体结合,阻止肽链延长,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迅速抑制细菌生长繁殖。金霉素进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外层细胞膜亲水基团被动扩散;二是由内层细胞主动运输。

制备方法

金霉素是由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us)发酵产生。发酵液经酸化、过滤得沉淀物,溶解于乙醇后经酸析得粗品,再经过溶解和成盐处理得到盐酸盐结晶。

副作用

口服金霉素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腹泻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可能导致敏感细菌被消灭而引起不敏感细菌或真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葡萄球菌、念珠菌等二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