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酯是制备蚊虫香的主要原料,源自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除虫菊内含有的杀虫有效成分。主要有除虫菊酯Ⅰ和除虫菊酯Ⅱ两种,此外还有少量结构近似的瓜叶除虫菊酯Ⅰ、瓜叶除虫菊酯Ⅱ等。目前,人工已合成多种与天然除虫菊酯类似的化合物用作杀虫剂,并统称为拟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为黄色粘稠油状液体,具有清香气味,不溶于水但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其稳定性较差,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失效,强光或高温下也会迅速分解失效。主要剂型包括粉剂、乳油、气雾剂、油剂和蚊香等。除虫菊酯具有强力触杀作用,杀虫谱广,但残效期较短,主要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及家畜害虫。对人畜非常安全,无药害、无残留,不污染农产品或环境。
除虫菊酯Ⅰ的毒性最强,瓜叶除虫菊酯次之,除虫菊酯Ⅱ再次之,而瓜叶除虫菊酯Ⅱ则最弱。FAO/WHO建议其日容许摄入量为0.04mg/kg体重(包括其他除虫菊酯)。大鼠口服1500mg/kg。
在食品方面,瑞典规定水果和蔬菜中除虫菊酯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kg;FAO/WHO则建议鱼(干)、未加工谷类中的最大容许浓度为3mg/kg,而对干果、干蔬菜、鲜果和鲜蔬菜以及花生米、核果,则规定为1mg/kg(包括其他除虫菊酯)。
图1:除虫菊酯主要成分——Ⅰ与Ⅱ的化学结构式
以上信息由Chemicalbook的晓楠编辑整理。
拟除虫菊酯是在除虫菊酯结构和生物活性基础上人工合成的,因其稳定性增强而被广泛用于农业及园艺领域。拟除虫菊酯分为类型I和II,其中类型II毒性大于类型I。氯菊酯是研究较早的一种不含氰基结构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防治农业害虫方面表现优异。
除虫菊为菊科植物白花除虫菊的干燥花序,含约1%除虫菊酯,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击倒速度较快且毒性较低的优点。近年来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似物,如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因其杀虫谱广、对人畜毒性较低以及环境残留较少而被广泛使用。
除虫菊酯中毒机理:除虫菊酯可使机体神经细胞膜发生轻度去极化,增加复后电位,导致重复性后放电,影响Na+和K+通道的功能。此外,其增效剂能抑制和延缓代谢过程,从而增强毒性并延长体内药物作用时间。
类别:
可燃性危险特性:
储运特性:
灭火剂:
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