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glutathione dimedone thioether | 1279694-04-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glutathione dimedone thioether
英文别名
——
glutathione dimedone thioether化学式
CAS
1279694-04-0
化学式
C18H27N3O8S
mdl
——
分子量
445.494
InChiKey
DDOKBEXFHQVQRJ-UWVGGRQ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08
  • 重原子数:
    30.0
  • 可旋转键数:
    11.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7
  • 拓扑面积:
    192.96
  • 氢给体数:
    5.0
  • 氢受体数:
    8.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glutathione dimedone thioether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甲酸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亚磺酸的亚磺酰基和亚磺酰基互变异构体的诱捕反应
    摘要:
    亚磺酸作为亲核试剂和亲电子试剂反应,这可能归因于亚硫基和亚磺酰基互变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通过LCMS展示了两种互变异构形式的谷胱甘肽亚磺酸的一锅捕获。亚磺酰基互变异构体的特征在于与亲核试剂如二甲酮和氰化物反应,得到类似于醛的相应加合物的独特产物。同样,我们表明醛反应性试剂(例如甲硅烷基烯醇醚)也与谷胱甘肽亚磺酸反应,从而得到具有亚硫基和亚磺酰基互变异构体特征的产物。
    DOI:
    10.1021/acschembio.6b00980
  • 作为产物:
    描述:
    谷胱甘肽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 在 C44H28FeN4O14S4(1-)*3Na(1+) 、 sodium nitrite 作用下, 生成 glutathione dimedone thioether
    参考文献:
    名称:
    亚硝酸盐氧原子转移制备半胱氨酸亚磺酸
    摘要:
    半胱氨酸次磺酸 CysS(O)H 显示为半胱氨酸 (CysSH) 与亚硝酸盐水溶液和水溶性亚铁血红素模型 Fe(III)(TPPS) (TPPS = meso-tetra(4-sulfonatophenyl)porphyrinato ) 或 Fe(III)(TMPS) (TMPS = meso-tetra(sulfonatomesityl)porphyrinato) 在 pH 5.8 和 7.4。另一种产物是相应的亚硝酰基络合物 Fe(II)(Por)(NO)(Por = TPPS 或 TMPS)。当使用谷胱甘肽 (GSH) 作为底物时,观察到类似的氧原子转移 (OAT)。次磺酸 CysS(O)H 和 GS(O)H 是瞬态物质,因为它们与过量的硫醇迅速反应生成各自的二硫化物,因此通过用二甲酮捕获并检测所得加合物来证明它们作为反应中间体的存在液相色谱/质谱。
    DOI:
    10.1021/ja102221e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itrite Reduction Mediated by Heme Models. Routes to NO and HNO?
    作者:Julie L. Heinecke、Chosu Khin、Jose Clayston Melo Pereira、Sebastián A. Suárez、Alexei V. Iretskii、Fabio Doctorovich、Peter C. Ford
    DOI:10.1021/ja312092x
    日期:2013.3.13
    regeneration of Fe(III)(TPPS) to the formation of both N2O and NO. Electrochemical sensor and trapping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HNO (nitroxyl) is formed, at least when tppts is the reductant. HNO is the likely predecessor of the N2O. A key pathway to NO formation is nitrite reduction by Fe(II)(TPPS), and the kinetics of this iron-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re described. Given that inorganic nitrite has protective
    溶性血红素模型 Fe(III)(TPPS) 介导氧原子从无机亚硝酸盐转移到溶性膦 (TPPts)、二甲醚和生物醇半胱酸 (CysSH) 和谷胱甘肽 (GSH)。后一种还原剂的产物分别是次磺酸 CysS(O)H 和 GS(O)H,尽管这些反应性中间体会因与过量醇反应而迅速被捕获。亚硝酰基络合物 Fe(II)(TPPS)(NO) 是主要的物质,而存在过量的底物。然而,在微酸性介质(pH ≈ 6)中,系统不会在这种非常稳定的亚硝酰基亚上终止。相反,它显示了氧化还原转化矩阵,将 Fe(III)(TPPS) 的自发再生与 N2O 和 NO 的形成联系起来。电化学传感器和捕获实验证明形成了 HNO(硝酰基),至少当 TPPts 是还原剂时。HNO 可能是 的前身。NO 形成的关键途径是 Fe(II)(TPPS) 还原亚硝酸盐,并描述了这种介导的转化的动力学。鉴于无机亚硝酸盐在器官缺血/再灌注
  •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 Sulfenic Acid Modifications Using Isotope-Coded Dimedone and Iododimedone
    作者:Young Ho Seo、Kate S. Carroll
    DOI:10.1002/anie.201007175
    日期:2011.2.7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The new technique mentioned in the title—in short, ICDID—enables quantification of sulfenic acid modifications in proteins (see picture). The approach permits S‐hydroxylation site occupancy to be monitored at individual cysteines within a single protein and is compatible with peptide‐based proteomic strategies.
    定量蛋白质组学:标题中提到的新技术(简称ICDID)使蛋白质中亚硫酸修饰的定量成为可能(见图)。该方法允许在单个蛋白质中的单个半胱酸上监测S-羟基化位点的占用,并且与基于肽的蛋白质组学策略兼容。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