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5-dichloro-2,4-difluoro-3-iodobenzene | 679836-61-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5-dichloro-2,4-difluoro-3-iodobenzene
英文别名
——
1,5-dichloro-2,4-difluoro-3-iodobenzene化学式
CAS
679836-61-4
化学式
C6HCl2F2I
mdl
——
分子量
308.881
InChiKey
WOKAVNJRYXPPJ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5-dichloro-2,4-difluoro-3-iodobenzene丙烷-1-硫醇 、 sodium hydrid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48.0h, 生成 1,3-二氯-4,6-二氟苯
    参考文献:
    名称:
    1,3-二氟-2,4,6-三卤代苯胺和苯的合成和硫醇化
    摘要:
    通过逐步卤化3,5-二氟苯胺制备三种五卤代苯胺,并将其脱氨基形成五卤代苯。或者,通过锂化然后将1,3-二氟-4,6-二卤代苯碘化而获得两个五卤代苯。研究了Me 2 SO中五卤代苯胺和苯的烷基硫醇化反应。
    DOI:
    10.1016/s0022-1139(03)00172-6
  • 作为产物:
    描述:
    1,3-二氯-4,6-二氟苯lithium diisopropyl am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45.0h, 以97%的产率得到1,5-dichloro-2,4-difluoro-3-iodo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1,3-二氟-2,4,6-三卤代苯胺和苯的合成和硫醇化
    摘要:
    通过逐步卤化3,5-二氟苯胺制备三种五卤代苯胺,并将其脱氨基形成五卤代苯。或者,通过锂化然后将1,3-二氟-4,6-二卤代苯碘化而获得两个五卤代苯。研究了Me 2 SO中五卤代苯胺和苯的烷基硫醇化反应。
    DOI:
    10.1016/s0022-1139(03)00172-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ホウ素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水素化物、重合体ならびに付加体の製造方法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公开号:JP2020033292A
    公开(公告)日:2020-03-05
    【課題】高濃度の一酸化炭素および/又は二酸化炭素が共存する条件下においても、水素化反応における触媒被毒が抑制され、反応を円滑に進行させる触媒等として使用できる新規なホウ素化合物を提供すること。【解決手段】下記式(1)で表される新規なホウ素化合物を提供する。【化1】[上記式(1)中、X1は、水素原子又は、フルオロ基以外の電子吸引性基を表し、X2は、フルオロ基以外の電子吸引性基を表す。R1、R2は、同一又は異なって、それぞれ、炭素数1〜24の有機基を表し、該炭素数1〜24の有機基は置換基を有していても良い。]【選択図】なし
    在高浓度一氧化碳和/或二氧化碳共存条件下,提供一种可以用作催化剂等,抑制催化剂中毒现象,使反应顺利进行的新化合物。提供以下式(1)所示的新化合物。【化1】[在上述式(1)中,X1代表氢原子或除基以外的电子吸引基,X2代表除基以外的电子吸引基。R1、R2分别相同或不同,各自代表碳数1~24的有机基,该碳数1~24的有机基可以带有取代基。]【选择图】无
  • Strategic use of crude H2 for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作者:Mahiro Sakuraba、Sensuke Ogoshi、Yoichi Hoshimoto
    DOI:10.1016/j.tchem.2023.100059
    日期:2024.3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