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ut-(E)-ylidene-(4-methoxy-benzyl)-amine | 181510-6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ut-(E)-ylidene-(4-methoxy-benzyl)-amine
英文别名
N-[(4-methoxyphenyl)methyl]butan-1-imine
But-(E)-ylidene-(4-methoxy-benzyl)-amine化学式
CAS
181510-65-6
化学式
C12H17NO
mdl
——
分子量
191.273
InChiKey
QDRCUAYVRDEDK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2
  • 拓扑面积:
    21.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But-(E)-ylidene-(4-methoxy-benzyl)-amine三乙胺 作用下, 以 甲醇甲苯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ethyl 2-benzyl-3-hydroxy-6-[(4-methoxyphenyl)methyl]-5-oxo-7-propyl-7H-pyrrolo[3,4-b]pyridine-4-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氯化铵促进四组分合成吡咯并[3,4-b]pyridin-5-one
    摘要:
    描述了一种从简单易得的输入开始的 5-氨基恶唑的新型多组分合成。因此,简单地加热醛 3、胺 4 和 α-异氰基乙酰胺 5 的甲醇溶液以良好至极好的收率提供 5-氨基恶唑 (1)。1 与 α,β-不饱和酰氯 13 的反应导致在一次操作中形成吡咯并[3,4-b]吡啶-5-一 (2)。三重多米诺骨牌序列,酰化/IMDA/逆迈克尔环逆转,参与了这种新的支架生成反应。在观察到氯化铵可以显着加速甲苯中恶唑的形成后,开发了 2 的一锅四组分合成。
    DOI:
    10.1021/ja017563a
  • 作为产物:
    描述:
    正丁醛4-甲氧基苄胺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5h, 生成 But-(E)-ylidene-(4-methoxy-benzyl)-amine
    参考文献:
    名称:
    氯化铵促进四组分合成吡咯并[3,4-b]pyridin-5-one
    摘要:
    描述了一种从简单易得的输入开始的 5-氨基恶唑的新型多组分合成。因此,简单地加热醛 3、胺 4 和 α-异氰基乙酰胺 5 的甲醇溶液以良好至极好的收率提供 5-氨基恶唑 (1)。1 与 α,β-不饱和酰氯 13 的反应导致在一次操作中形成吡咯并[3,4-b]吡啶-5-一 (2)。三重多米诺骨牌序列,酰化/IMDA/逆迈克尔环逆转,参与了这种新的支架生成反应。在观察到氯化铵可以显着加速甲苯中恶唑的形成后,开发了 2 的一锅四组分合成。
    DOI:
    10.1021/ja017563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ase-Free Oxidative Coupling of Amines and Aliphatic Alcohols to Imines over Au–Pd/ZrO2 Catalyst under Mild Conditions
    作者:Wenjing Cui、Jiang Wang、Sagala、Meilin Jia
    DOI:10.1134/s0036024421050307
    日期:2021.5
    synthesis of imines from amines and aliphatic alcohols over Au–Pd alloy catalyst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as developed. A series of Au–Pd/ZrO2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varying metal loadings and Au : Pd molar ratios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The 3.0 wt % Au–Pd/ZrO2 alloy catalyst with Au : Pd molar ratio of 1 : 1 show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air atmosphere
    摘要 开发了在环境条件下在 Au-Pd 合催化剂上从胺和脂肪醇无碱合成亚胺。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属负载量和 Au:Pd 摩尔比的 Au-Pd/ZrO 2双属催化剂,并研究了它们的催化性能。3.0 wt % Au-Pd/ZrO 2Au:Pd摩尔比为1:1的合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在空气气氛下,胺和脂肪醇在不加任何添加剂或促进剂的情况下偶联得到各种亚胺。由于 TEM、XPS 和 UV-Vis 表征证明的协同效应,合 NPS 的性能优于单属催化剂。我们的工作表明,这种转化与胺和苯甲醇之间的反应略有不同,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机制。此外,Au-Pd/ZrO 2催化剂可以很容易地分离并重复使用至少五个连续运行具有高催化活性。
  • Switching the<i>N</i>-Alkylation of Arylamines with Benzyl Alcohols to Imine Formation Enables the One-Pot Synthesis of Enantioenriched α-<i>N</i>-Alkylaminophosphonates
    作者:Natalie Hofmann、Kai C. Hultzsch
    DOI:10.1002/ejoc.201900209
    日期:2019.6.2
    The base‐free N‐alkylation of anilines with benzylic alcohols can be switched in favor of imine formation simply by switching between a closed and an open reaction system. Further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in situ synthesized imine leads to α‐N‐alkylaminophosphonates via a one‐pot procedure in an atom‐economic fashion.
    游离碱- Ñ与苄醇苯胺烷基化可有利于形成亚胺简单地通过封闭和开放的反应体系之间进行切换来切换。原位合成亚胺的进一步功能化通过原子经济方式的一锅法制得α- N-烷基氨基膦酸酯。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3-(叔丁基)-4-(2,6-二异丙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2S,3R)-3-(叔丁基)-2-(二叔丁基膦基)-4-甲氧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R,2''R,3R,3''R)-3,3''-二叔丁基-4,4''-二甲氧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氟-3-异丙氧基苯基)三氟硼酸钾 (+)-6,6'-{[(1R,3R)-1,3-二甲基-1,3基]双(氧)}双[4,8-双(叔丁基)-2,10-二甲氧基-丙二醇 麦角甾烷-6-酮,2,3,22,23-四羟基-,(2a,3a,5a,22S,23S)- 鲁前列醇 顺式6-(对甲氧基苯基)-5-己烯酸 顺式-铂戊脒碘化物 顺式-四氢-2-苯氧基-N,N,N-三甲基-2H-吡喃-3-铵碘化物 顺式-4-甲氧基苯基1-丙烯基醚 顺式-2,4,5-三甲氧基-1-丙烯基苯 顺式-1,3-二甲基-4-苯基-2-氮杂环丁酮 非那西丁杂质7 非那西丁杂质3 非那西丁杂质22 非那西丁杂质18 非那卡因 非布司他杂质37 非布司他杂质30 非布丙醇 雷诺嗪 阿达洛尔 阿达洛尔 阿莫噁酮 阿莫兰特 阿维西利 阿索卡诺 阿米维林 阿立酮 阿曲汀中间体3 阿普洛尔 阿普斯特杂质67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普斯特中间体 阿托西汀EP杂质A 阿托莫西汀杂质24 阿托莫西汀杂质10 阿托莫西汀EP杂质C 阿尼扎芬 阿利克仑中间体3 间苯胺氢氟乙酰氯 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 间苯二酚二异丙醇醚 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 间苄氧基苯乙醇 间甲苯氧基乙酸肼 间甲苯氧基乙腈 间甲苯异氰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