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dichloro-1,1-dimethyl-3,3-diphenyldisilazane | 34907-60-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dichloro-1,1-dimethyl-3,3-diphenyldisilazane
英文别名
[Chloro-[[chloro(dimethyl)silyl]amino]-phenylsilyl]benzene
1,3-dichloro-1,1-dimethyl-3,3-diphenyldisilazane化学式
CAS
34907-60-3
化学式
C14H17Cl2NSi2
mdl
——
分子量
326.373
InChiKey
WJTVMBMYULJRS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356.6±15.0 °C(Predicted)
  • 密度:
    1.14±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01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4
  • 拓扑面积:
    1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3-dichloro-1,1-dimethyl-3,3-diphenyldisilazane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70%的产率得到1,1-dimethyl-3,3-diphenyldisilaza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非高温交换法合成1,3-二(二苯基氯硅烷 基)-2,2,4,4-四甲基环二硅氮烷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高温交换法合成1,3‑二(二苯基氯硅烷基)‑2,2,4,4‑四甲基环二硅氮烷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二氯二苯基硅烷和六甲基环三硅氮烷混合,经开环重排反应,得到1,3‑二氯‑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和副产物的混合物;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然后经分馏得到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3)将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进行氯化反应,分离得到纯的1,3‑二氯‑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4)将1,3‑二氯‑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进行锂化反应,然后发生关环反应,即得到1,3‑二(二苯基氯硅烷基)‑2,2,4,4‑四甲基环二硅氮烷。本发明路线简单,条件温和,不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后处理简单,并且产物产率较高。
    公开号:
    CN106317101B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1,3-二(二苯基氯硅烷基)-2,2,4,4-四甲 基环二硅氮烷的合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3‑二(二苯基氯硅烷基)‑2,2,4,4‑四甲基环二硅氮烷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二苯基氯硅烷与四甲基二硅氮烷进行反应,得到式Ⅰ所示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2)在有机溶剂中,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与氯化试剂进行氯化反应,得到式Ⅱ所示1,3‑二氯‑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3)在有机溶剂中,1,3‑二氯‑1,1‑二甲基‑3,3‑二苯基二硅氮烷与烷基锂试剂进行锂化反应;然后进行关环反应,即可得到式Ⅲ所示1,3‑二(二苯基氯硅烷基)‑2,2,4,4‑四甲基环二硅氮烷。本发明方法合成路线简单,条件温和,产物后处理简单,纯度高,并且产物产率较高。
    公开号:
    CN106317102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1,3-bis(chlorodiorganosilyl)-cyclodisilazane via dehydro-chlorination reaction of 1,3-dichloro-Tetraorgano-Disilazane in the presence of deacidification agent
    作者:Yongxia Tan、Ning Li、Shuxuan Kong、Xuezhong Zhang、Shuhao Zhang、Zhijie Zhang、Zemin Xie
    DOI:10.1016/j.jorganchem.2020.121414
    日期:2020.9
    previously reported methods. The formation of 1,3-bis(chlorodiorganosilyl)-tetraorgano-cyclodisilazane occurs via the primary dehydrohalogenation of intermolecular 1,3-dichloro-tetraorgano-disilazanes to trisilylamine structure with a subsequent ring closure. The silicon atoms with different exocyclic or endocyclic substitu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eric hindrance of the substituents. Dehydrochlorination
    在强有机碱性脱酸剂1,8-二氮杂双环[5.4]的存在下,通过1,3-二-四有机-二氮烷的分子间脱氯化氢,开发了一种新型的1,3-双(二有机甲硅烷基)-环二氮烷的便捷合成方法。.0] undec-7-ene(DBU)。该步骤涉及在温和的合成条件下的一步法,与先前报道的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物纯度。1,3-双(二有机甲硅烷基)-四有机-环二氮烷的形成通过分子间的1,3-二-四有机-二氮烷的初步脱氢卤化为三甲硅烷基胺结构,并随后进行闭环。具有不同的环外或环内取代基的原子与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密切相关。在具有相对低位阻的取代基连接到原子的原子上更容易发生脱氯化氢反应。制备用于合成1,3-双(二有机甲硅烷基)-环二氮烷的四个1,3-二-四有机二氮烷。对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与反式相比,环氮烷与二有机二硅烷的平衡反应是制备1,3-二四有机二氮烷的更直接有效的方
  • 一种环二硅氮烷制备方法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公开号:CN112300208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式(I)所示的环二氮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由如式(II)所示的1,3‑二卤二氮烷类化合物制备如式(I)所示的环二氮烷:本发明提供的环二氮烷的制备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高温重排方法、高温高压缩聚、交换反应制备1,3‑双(二有机基)环二氮烷的方法,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副产物少,产率高,能够高效制备不同结构的环二氮烷类化合物;相对于丁基化再脱氯化锂成反应环的方法,采用本方法的反应可一步完成,过程简单、易于控制、成本低;并且,所述制备方法安全性高、易于控制、成本低,环保,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 1.3-Dihalogendisilazane
    作者:Ulrich Wannagat、Erich Bogusch
    DOI:10.1007/bf00905655
    日期:——
  • ANDRIANOV K. A.; ZHDANOV A. A.; ASTAPOV B. A.; LAVRUXIN B. D.; STRELKOVA +, IZV. AN CCCP CEP. XIM., 1979, HO 11, 2256-2563
    作者:ANDRIANOV K. A.、 ZHDANOV A. A.、 ASTAPOV B. A.、 LAVRUXIN B. D.、 STRELKOVA +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