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s(2-pyridylmethyl)amine)Cu(I)(Me2CO)](1+) | 1189163-75-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s(2-pyridylmethyl)amine)Cu(I)(Me2CO)](1+)
英文别名
——
[(tris(2-pyridylmethyl)amine)Cu(I)(Me2CO)](1+)化学式
CAS
1189163-75-4
化学式
C21H24CuN4O
mdl
——
分子量
411.994
InChiKey
LRKMZGDPOVFCD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血红素和血红素-铜络合物系统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配体动力学
    摘要:
    分子间一氧化氮 (*NO) 和一氧化碳 (CO) 从铁转移到铜并返回,这是以前未观察到的现象,已通过采用瞬态吸收激光闪光光解方法实现。一种 1:1 血红素/铜组分系统,由六配位亚铁物质 F(8)Fe(II)(CO)(DCIM) 或 F(8)Fe(II)(NO)(thf) [F( 8) = 四(2,6-二氟苯基)卟啉(2-);DCIM = 1,5-二环己基咪唑;thf = 四氢呋喃],以及两种配体-铜 (I) 配合物,一种具有三齿 [(Bz)L = (苄基)双 (2-吡啶基甲基)胺],一种具有四齿配位 [(Py)L = tris(2-吡啶基甲基)胺],被利用。结果表明 NO 与 CO 结合铜 (I) 的亲和力较低,NO 与 CO 结合血红素的速率较高。事实上,已在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aa(3) 中观察到后一种事件。
    DOI:
    10.1021/ja906172c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血红素/铜配合物促进一氧化氮 (•NO) 的还原偶联
    摘要:
    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与过渡金属中心的相互作用继续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在生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描述了可能与该过程相关的NO (g)还原偶联化学(即一氧化氮还原酶(NOR)生物化学),它发生在细胞色素c氧化酶(C c Os)的血红素/Cu 活性位点。在本报告中,使用 1:1 比例的血红素和铜络合物组分 (F 8 )Fe (F 8 = 四(2,6-二氟苯基)卟啉 (2-))研究了血红素/Cu/•NO (g)活性) 和 [(tmpa)Cu I (MeCN)] +(TMPA = 三(2-吡啶基甲基)胺)。血红素化学的起点是单亚硝基复合物 (F 8 )Fe(NO)(λ max = 399 (Soret),丙酮中 541 nm)。变温1 H 和2 H NMR 光谱显示在室温 (RT) 下 δ = 6.05 ppm(吡咯)处有一个宽峰,这会在 -80 °C 下在 9.12
    DOI:
    10.1021/ic901431r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