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1-hexylheptyl)-N´-(4-phenyliminomethylbenzyl)benzo[ghi]perylene-3,4,6,7-bis(dicarboximide) | 1351948-54-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1-hexylheptyl)-N´-(4-phenyliminomethylbenzyl)benzo[ghi]perylene-3,4,6,7-bis(dicarboximide)
英文别名
15-[[4-(Phenyliminomethyl)phenyl]methyl]-22-tridecan-7-yl-15,22-diazaoctacyclo[18.7.1.02,18.03,12.04,9.05,27.013,17.024,28]octacosa-1(27),2(18),3(12),4(9),5,7,10,13(17),19,24(28),25-undecaene-14,16,21,23-tetrone;15-[[4-(phenyliminomethyl)phenyl]methyl]-22-tridecan-7-yl-15,22-diazaoctacyclo[18.7.1.02,18.03,12.04,9.05,27.013,17.024,28]octacosa-1(27),2(18),3(12),4(9),5,7,10,13(17),19,24(28),25-undecaene-14,16,21,23-tetrone
N-(1-hexylheptyl)-N´-(4-phenyliminomethylbenzyl)benzo[ghi]perylene-3,4,6,7-bis(dicarboximide)化学式
CAS
1351948-54-3
化学式
C53H47N3O4
mdl
——
分子量
789.974
InChiKey
ITOQYXFDSVWWNA-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5
  • 重原子数:
    60
  • 可旋转键数:
    15
  • 环数:
    1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6
  • 拓扑面积:
    87.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5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2-(1-hexylheptyl)-1H-perylo[3,4-cd]pyridine-1,3(2H)-dione氢溴酸 、 magnesium sulfate 作用下, 以 喹啉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20.0~210.0 ℃ 、200.0 kPa 条件下, 反应 66.0h, 生成 N-(1-hexylheptyl)-N´-(4-phenyliminomethylbenzyl)benzo[ghi]perylene-3,4,6,7-bis(dicarboxi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角苯并ylene戊四羧酸双酰亚胺
    摘要:
    由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制得的带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二羧酸酰亚胺环的苯并戊二烯衍生物具有很强的荧光性,其自由周边位置可通过其取代基控制UV / Vis光谱或形成固定官能团的锚定位置单位。角生色团3既可以用于荧光标记,例如用于伯胺或酶,也可以用于更复杂的组件的结构单元,其中它们可以充当FRET的能量供体或PET中的电子受体,例如用于光伏太阳能电池。
    DOI:
    10.1002/chem.20110322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ngular Benzoperylenetetracarboxylic Bisimides
    作者:Heinz Langhals、Bernd Böck、Tanja Schmid、Alexey Marchuk
    DOI:10.1002/chem.201103221
    日期:2012.10.8
    Benzoperylene derivatives with two angularly attached dicarboxylic imide ring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e Diels–Alder‐Reaction, exhibit strong fluorescence and their free peri positions allow either control of the UV/Vis spectra through their substituents or form anchor positions for the attachment of functional units. The angular chromophore 3 may be used both for fluorescent labeling such as for
    由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制得的带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二羧酸酰亚胺环的苯并戊二烯衍生物具有很强的荧光性,其自由周边位置可通过其取代基控制UV / Vis光谱或形成固定官能团的锚定位置单位。角生色团3既可以用于荧光标记,例如用于伯胺或酶,也可以用于更复杂的组件的结构单元,其中它们可以充当FRET的能量供体或PET中的电子受体,例如用于光伏太阳能电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