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5-dimethylthienodithiino[3,4-b:5,6-e]1,3-dithiole-2-thione | 785777-32-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5-dimethylthienodithiino[3,4-b:5,6-e]1,3-dithiole-2-thione
英文别名
10,12-Dimethyl-2,4,6,8,11-pentathiatricyclo[7.3.0.03,7]dodeca-1(12),3(7),9-triene-5-thione;10,12-dimethyl-2,4,6,8,11-pentathiatricyclo[7.3.0.03,7]dodeca-1(12),3(7),9-triene-5-thione
2,5-dimethylthienodithiino[3,4-b:5,6-e]1,3-dithiole-2-thione化学式
CAS
785777-32-4
化学式
C9H6S6
mdl
——
分子量
306.543
InChiKey
CFGZOBYAPQZXK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83
  • 重原子数:
    15.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
  • 拓扑面积:
    0.0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6.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芳基稠合四噻吩基萘(TTN):合成,结构,性质和与富勒烯的共晶体†
    摘要:
    1,4,5,8-四硫代萘(TTN)是四硫富瓦烯(TTF)的结构异构体。在本文中,标题的芳基稠合的TTN(TTN1-TTN9)是通过二倍的Cu催化的C-S偶联反应从硫醇锌复合物(TBA)2 [Zn(DMIT)2 ]合成的。这些TTN可以通过与FeCl 3反应转化为相应的芳基稠合的TTF异构体。通过吸收光谱,电化学和理论计算研究了这些TTN的电子性质,这表明这些TTN与其TTF异构体相比显示出较弱的给电子能力。晶体学分析表明这些TTN具有椅子样构型,即具有两个与富勒烯分子互补的曲面。因此,这些TTN显示出对C 60 / C 70的强亲和力以形成共晶体。在共晶体中,富勒烯分子通过多个分子间原子接触被TTN分子的曲面包裹。尽管TTN与富勒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改变溶剂来微调共晶的堆积模式。此外,富勒烯分子形成紧密的堆叠,如柱状阵列或二维薄片。
    DOI:
    10.1039/c6ra18945h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A new series of π-extended tetrathiafulvalene derivatives incorporating fused furanodithiino and thienodithiino units: a join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摘要:
    我们制备出了一个新的四硫富戊烯家族。这些材料表现出复杂的氧化还原行为,这与分子框架中嵌入的 1,4-二硫杂蒽分子的电子影响有关。化合物 4 的 X 射线晶体结构显示了杂环化合物不寻常的非平面构象,TTF 片段采用了船形构象。在 DFT 水平(B3P86/6-31G*)上进行的理论计算证实,舟状结构(C2v 对称性)是这类四硫富戊烯最稳定的构象。氧化时,电子从整个分子中被提取出来,而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则保持高度平面变形。对于二阳离子,1,4-二硫单位呈现¼40°的折叠,表明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氧化态,这与实验结果一致。对于四阳离子来说,TTF 核和 1,4-二硫单位都是单电荷的,并成为平面。因此,四阳离子呈现出完全平面的Ï-异位结构,并通过 TTF 和 1,4-二硫杂芑电子负载单元的芳香性增益而得到稳定。
    DOI:
    10.1039/b404545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olecular and Crystal Structure Divers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etrathiafulvalene Derivatives Substituted with Various Aryl Groups through Sulfur Bridges
    作者:Jibin Sun、Xiaofeng Lu、Jiafeng Shao、Xuexiang Li、Shangxi Zhang、Baolin Wang、Jinlian Zhao、Yongliang Shao、Ran Fang、Zhaohui Wang、Wei Yu、Xiangfeng Shao
    DOI:10.1002/chem.201301819
    日期:2013.9.9
    intermolecular van der Waals forces and π–π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ryl groups and between the aryl groups and the TTF core, these TTFs adopt various packing structures. As a typical example, TTF‐14, an achiral molecule, adopts a helical chain stack through intermolecular atomic close contacts. Moreover, the molecular geometries and packing motifs of these TTFs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四硫富瓦烯TTF)衍生物库(TTF-1 - TTF-47)已经产生了通过桥连接的带有芳基的基团。外围的芳基对所得TTF的电子和晶体学性质均具有显着影响。这些TTF在芳基和中心TTF核之间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跃迁引起的400–500 nm处显示宽吸收带,并且它们的第一氧化还原电势随芳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而增加。在其晶体结构(22个示例)中,中央TTF核心采用各种构型,包括椅子,半椅子,船形和平面构型。此外,外围芳基表现出多个对准模式相对于所述中央核心TTF,由他们对两个C旋转桥的S键。这些TTF的堆积基序取决于芳基的性质及其空间排列方式。在分子间范德华力和芳基之间以及芳基和TTF核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的驱动下,这些TTF采用了各种堆积结构。作为一个典型示例,非手性分子TTF-14通过分子间原子紧密接触采用螺旋链堆叠。此外,这些TTF的分子几何形状和堆积图案对环境变化敏感,如TTF-28所示
  • Straightforward access to aryl-substituted/fused 1,3-dithiole-2-chalcogenones by Cu-catalyzed C–S coupling between aryl iodides and zinc–thiolate complex (TBA)2[Zn(DMIT)2]
    作者:Jibin Sun、Xiaofeng Lu、Jiafeng Shao、Zili Cui、Yu Shao、Guiyang Jiang、Wei Yu、Xiangfeng Shao
    DOI:10.1039/c3ra41349g
    日期:——
    The Cu-catalyzed C–S coupling between iodoaryl and a zinc–thiolate complex was achieved. This protocol provides a facile and efficient synthetic approach for aryl-substituted/fused 1,3-dithiole-2-chalcogenones, which can be converted to TTFs.
    实现了芳基与-硫化物复合物之间的催化C–S耦合。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合成途径,以获得取代/融合的1,3-二噻唑-2-硫族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转化为TTFs。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Rp)-2-(叔丁硫基)-1-(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1E)-1-{4-[(4-氨基苯基)硫烷基]苯基}乙酮肟 颜料红88 颜料紫36 顺式-1,2-二(乙硫基)-1-丙烯 非班太尔-D6 雷西那得中间体 阿西替尼杂质J 阿西替尼杂质C 阿西替尼杂质4 阿西替尼杂质 阿西替尼 阿拉氟韦 阿扎毒素 阿嗪米特 阔草特 银(I)(6-氨基-2-(甲硫基)-5-亚硝基嘧啶-4-基)酰胺水合物 钾三氟[3-(苯基硫基)丙基]硼酸酯(1-) 邻甲苯基(对甲苯基)硫化物 避虫醇 连翘脂苷B 还原红 41 还原紫3 还原桃红R 达索尼兴 辛硫醚 辛-1,7-二炔-1-基(苯基)硫烷 西嗪草酮 萘,2-[(2,3-二甲基苯基)硫代]- 莫他哌那非 茴香硫醚 苯醌B 苯酰胺,N-(氨基亚氨基甲基)-4-[(2-甲基苯基)硫代]-3-(甲磺酰)-,盐酸盐 苯酰胺,N-(氨基亚氨基甲基)-4-[(2-氯苯基)硫代]-3-(甲磺酰)-,盐酸盐 苯酰胺,N-(氨基亚氨基甲基)-4-[(2,6-二氯苯基)硫代]-3-(甲磺酰)-,盐酸盐 苯酰胺,2-[(2-硝基苯基)硫代]- 苯酚,3-氯-4-[(4-硝基苯基)硫代]- 苯酚,3-(乙硫基)- 苯酚,3,5-二[(苯基硫代)甲基]- 苯胺,4-[5-溴-3-[4-(甲硫基)苯基]-2-噻嗯基]- 苯胺,3-氯-4-[(1-甲基-1H-咪唑-2-基)硫代]- 苯胺,2-[(2-吡啶基甲基)硫代]- 苯硫醚-D10 苯硫胍 苯硫基乙酸 苯硫代磺酸S-(三氯乙烯基)酯 苯甲醇,2,3,4,5,6-五氟-a-[(苯基硫代)甲基]-,(R)- 苯甲酸,3-[[2-[(二甲氨基)甲基]苯基]硫代]-,盐酸 苯甲胺,5-氟-2-((3-甲氧苯基)硫代)-N,N-二甲基-,盐酸 苯甲二硫酸,4-溴苯基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