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ionamide | 573975-31-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ionamide
英文别名
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anamide;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anamide
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ionamide化学式
CAS
573975-31-2
化学式
C14H19NO2
mdl
——
分子量
233.31
InChiKey
OEUHGRNPDQLEH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17.0
  • 可旋转键数:
    3.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3
  • 拓扑面积:
    37.38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ionamide 在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反应 48.0h, 生成 N-benzyl-N-(tert-butyl)-2-diazopropa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Ru(II)-Pheox催化剂将区域和对映选择性分子内酰胺碳插入一级CH键
    摘要: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种通过分子内酰胺卡宾插入C–H键来对叔丁基进行高度区域和对映选择性官能化的方法,可得到ee值为91%的γ-内酰胺,收率高达99%。该反应使用钌(II)苯基恶唑啉(Ru(II)-Pheox)配合物。在存在1的情况下,与二级C–H,苄基二级C–H,叔C–H或sp 2 C–H键相比,催化的分子内碳烯转移至第一C–H键的反应迅速且选择性地进行。 mol%Ru(II)-Pheox催化剂。这是催化类胡萝卜素插入未活化的叔丁基基团并在类胡萝卜素碳上进行对映体控制的第一个例子。
    DOI:
    10.1021/acs.joc.8b03044
  • 作为产物:
    描述:
    苯甲醛草酰氯N,N-二甲基甲酰胺 作用下, 以 甲醇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N-benzyl-N-tert-butyl-2-oxopropio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Ru(II)-Pheox催化剂将区域和对映选择性分子内酰胺碳插入一级CH键
    摘要: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种通过分子内酰胺卡宾插入C–H键来对叔丁基进行高度区域和对映选择性官能化的方法,可得到ee值为91%的γ-内酰胺,收率高达99%。该反应使用钌(II)苯基恶唑啉(Ru(II)-Pheox)配合物。在存在1的情况下,与二级C–H,苄基二级C–H,叔C–H或sp 2 C–H键相比,催化的分子内碳烯转移至第一C–H键的反应迅速且选择性地进行。 mol%Ru(II)-Pheox催化剂。这是催化类胡萝卜素插入未活化的叔丁基基团并在类胡萝卜素碳上进行对映体控制的第一个例子。
    DOI:
    10.1021/acs.joc.8b0304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uthenium Porphyrin 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arbenoid C−H Insertion.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Cis-Disubstituted Oxygen and Nitrogen Heterocycles
    作者:Wai-Hung Cheung、Shi-Long Zheng、Wing-Yiu Yu、Guo-Chuan Zhou、Chi-Ming Che
    DOI:10.1021/ol034806q
    日期:2003.7.1
    [reaction: see text] A ruthenium porphyrin-catalyzed stereoselective intramolecular carbenoid C[bond]H insertion is described. Using [Ru(II)(TTP)(CO)] as catalyst, aryl tosylhydrazones are converted to 2,3-dihydrobenzofurans, 2,3-dihydroindoles, and beta-lactams in good yields and remarkable cis selectivity (up to 99%).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2,3-dihydrobenzofurans is also achieved with [Ru(II)(D(4)-Por*)(CO)]
    [反应:见正文]描述了卟啉催化的立体选择性分子内类胡萝卜素C H键插入。使用[Ru(II)(TTP)(CO)]作为催化剂,芳基甲苯磺酰hydr以良好的收率和显着的顺式选择性(高达99%)转化为2,3-二氢苯并呋喃,2,3-二氢吲哚和β-内酰胺。 。以[Ru(II)(D(4)-Por *)(CO)]为催化剂也可完成2,3-二氢苯并呋喃的对映选择性合成,且ee最高可达96%。
  • Intramolecular Buchner Reactio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he Carbene Substituent on the Chemoselectivity
    作者:Bich Tuyen Phung、Amira Medini、Pascale Maldivi、Jean‐François Poisson、Bernard Bessières、Benjamin Darses
    DOI:10.1002/adsc.202400527
    日期:2024.10.25
    catalyzed Buchner reaction (Scheme 1a).6 However the ability of carbenes to undergo insertion in various C−H bonds or addition to isolated alkenes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to selectively target a weakly reactive aromatic unsaturation within the typical complex hydrocarbon skeletons. In this regard, the intramolecular Buchner reaction is more suited to limit the undesired carbene insertions, usually by limiting
    介绍 除了经典的氧化和还原脱芳烃反应外,1 布赫纳反应代表了一种原始的中性膨胀方法,用于破坏苯基环的芳香性。卡宾物种的巨大反应性允许它,这些原本反应性较差的 C=C 键发生不寻常的环丙烷化。然后,生成的双环去甲酰胺与通常更稳定的环庚三烯处于平衡状态。2 值得注意的是,布赫纳反应导致了全合成中的一些应用,3 排除了它被视为简单化学怪胎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有趣但有用的转换经常缺乏选择性。事实上,1885 年首次报道,4 重氮乙酸乙酯在苯中的热分解由于 1,5-氢位移而产生区域异构化合物的混合物。1970 年,Linstrumelle 和 Julia 的开创性工作展示了作为促进 Buchner 反应的高效催化剂的第一个例子。5 十年后,发现配合物可以在低得多的温度下进行相同的转化,从而更有选择性地递送产物,这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催化布赫纳反应的兴趣(方案 1a)。6 然而,卡宾插入各种 C-H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