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历史搜索
热门化合物
HOT
喹啉
水杨醛
二溴甲烷
谷胱甘肽
L-乳酸
苯巴比妥
辣椒碱
非那明
百草枯
联苯烯
首页
分子通
2-(4-phenyl-4H-1,2,4-triazol-3-yl)pyridine
2-(4-phenyl-4H-1,2,4-triazol-3-yl)pyridine | 14359-84-3
分子结构分类
有机化合物
-
有机杂环化合物
-
吡啶及其衍生物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phenyl-4H-1,2,4-triazol-3-yl)pyridine
英文别名
2-(4-phenyl-4
H
-[1,2,4]triazol-3-yl)-pyridine;4-Phenyl-3-(2-pyridyl)-4H-<1,2,4>triazol;2-(4-phenyl-1,2,4-triazol-3-yl)pyridine
CAS
14359-84-3
化学式
C
13
H
10
N
4
mdl
MFCD23647677
分子量
222.249
InChiKey
XCTXLBBYBAUYJ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物化性质
计算性质
ADMET
安全信息
SDS
制备方法与用途
上下游信息
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表征谱图
同类化合物
相关功能分类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熔点:
128-129 °C
沸点:
437.8±37.0 °C(Predicted)
密度:
1.22±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重原子数:
17
可旋转键数:
2
环数:
3.0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拓扑面积:
43.6
氢给体数:
0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4-phenyl-5-(pyridin-2-yl)-2,4-dihydro-3H-1,2,4-triazole-3-thione
56041-34-0
C
13
H
10
N
4
S
254.315
反应信息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4-phenyl-4H-1,2,4-triazol-3-yl)pyridine
、
五羰基溴铼(I)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70 %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发光 fac-[ReX(CO)3(phenyl-pyta)] (X = Cl, Br, I) 配合物:卤化物配体对溶液和固态电子特性的影响
摘要:
包含氯化物配体的三羰基铼 (I) 配合物是很有前途的光致发光材料,但那些包含溴化物或碘化物配体的化合物在其固态特性方面却很少受到关注。在这项工作中,比较了三种仅因其卤化物配体(X = Cl、Br 和 I)的性质不同的铼 (I) 配合物。它们基于fac -[ReX(CO) 3(N^N)] 框架,其中 N^N 双齿配体是 3-(2-吡啶基)-1,2,4-三唑单元,由附加的苯基官能化。DFT 计算表明,当增加卤素原子的大小时,最低能量跃迁的特征从 Re → N^N 配体 (MLCT) 逐渐变为 X → N^N 配体 (XLCT)。关于电化学行为,氯化物和溴化物配合物1-Cl和1-Br相似,而碘化物配合物1-I在氧化过程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电化学特征。从光谱学的角度来看,这三种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均发出微弱的橙红色磷光。然而,在固态下,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不仅是1-Cl一种很好的黄光发射体,但它具有很强的固态发光增强
DOI:
10.1007/s43630-022-00307-y
作为产物:
描述:
2-吡啶甲酰肼
在
对甲苯磺酸
作用下, 以
5,5-dimethyl-1,3-cyclohexadiene
为溶剂, 反应 30.0h, 生成
2-(4-phenyl-4H-1,2,4-triazol-3-yl)pyr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苯基-pyta-三羰基铼(I)配合物:结合简化结构和空间位阻来调节光致发光性质
摘要:
强发光的三羰基铼配合物是光学材料领域有希望的候选者。在这项研究中,由于优化的合成程序,以非常好的收率获得了带有 3-(2-吡啶基)-1,2,4-三唑 (pyta) 二齿配体和附加苯基的三种新配合物。该系列的第一个成员,即配合物1 ,与之前研究的配合物RePBO进行比较,以了解接枝在苯环上的荧光苯并恶唑单元的影响。然后,为了测量空间位阻对发光性质的影响,络合物1的苯基在对位被大的叔丁基或金刚烷基部分取代,分别得到络合物2和3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从电子角度来看,这些配合物非常相似,电化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在紫外范围激发下,所有配合物在红色区域发出微弱的磷光。在固态下,它们可以在可见光谱的蓝色区域被激发,并发出强烈的黄光。随着取代基尺寸的增加,光致发光量子产率显着增加,从1的0.42增加到3的0.59。后一种配合物还表现出清晰的波导特性,这对于铼配合物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从这
DOI:
10.1039/d1dt02161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Modzelewska, Bozena; Szumilo, Halina, Acta poloniae pharmaceutica, 1996, vol. 53, # 3, p. 213 - 216
作者:
Modzelewska, Bozena、Szumilo, Halina
DOI:
——
日期:
——
BANY, T.;MODZELEWSKA, B.;SANTUS, M., ANN. UMCS, 1976XXXX1977X0X0, 31-32, 277-283
作者:
BANY, T.、MODZELEWSKA, B.、SANTUS, M.
DOI:
——
日期:
——
BANY T.; MODZELEWSKA-BANACHIEWICZ B.; MALISZEWSKA A., ANN. UMKS, 1974-1975 (1976), A29-A30, 153-161
作者:
BANY T.、 MODZELEWSKA-BANACHIEWICZ B.、 MALISZEWSKA A.
DOI:
——
日期:
——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S)-氨氯地平-d4
(R,S)-可替宁N-氧化物-甲基-d3
(R)-(+)-2,2'',6,6''-四甲氧基-4,4''-双(二苯基膦基)-3,3''-联吡啶(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N'-亚硝基尼古丁
(R)-DRF053二盐酸盐
(5E)-5-[(2,5-二甲基-1-吡啶-3-基-吡咯-3-基)亚甲基]-2-亚磺酰基-1,3-噻唑烷-4-酮
(5-溴-3-吡啶基)[4-(1-吡咯烷基)-1-哌啶基]甲酮
(5-氨基-6-氰基-7-甲基[1,2]噻唑并[4,5-b]吡啶-3-甲酰胺)
(2S,2'S)-(-)-[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双(乙腈)铁(II)六氟锑酸盐
(2S)-2-[[[9-丙-2-基-6-[(4-吡啶-2-基苯基)甲基氨基]嘌呤-2-基]氨基]丁-1-醇
(2R,2''R)-(+)-[N,N''-双(2-吡啶基甲基)]-2,2''-联吡咯烷四盐酸盐
(1'R,2'S)-尼古丁1,1'-Di-N-氧化物
黄色素-37
麦斯明-D4
麦司明
麝香吡啶
鲁非罗尼
鲁卡他胺
高氯酸N-甲基甲基吡啶正离子
高氯酸,吡啶
高奎宁酸
马来酸溴苯那敏
马来酸氯苯那敏-D6
马来酸左氨氯地平
顺式-双(异硫氰基)(2,2'-联吡啶基-4,4'-二羧基)(4,4'-二-壬基-2'-联吡啶基)钌(II)
顺式-二氯二(4-氯吡啶)铂
顺式-二(2,2'-联吡啶)二氯铬氯化物
顺式-1-(4-甲氧基苄基)-3-羟基-5-(3-吡啶)-2-吡咯烷酮
顺-双(2,2-二吡啶)二氯化钌(II) 水合物
顺-双(2,2'-二吡啶基)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顺-二氯二(吡啶)铂(II)
顺-二(2,2'-联吡啶)二氯化钌(II)二水合物
韦德伊斯试剂
非那吡啶
非洛地平杂质C
非洛地平
非戈替尼
非布索坦杂质66
非尼拉朵
非尼拉敏
雷索替丁
阿雷地平
阿瑞洛莫
阿扎那韦中间体
阿培利司N-6
阿伐曲波帕杂质40
间硝苯地平
间-硝苯地平
镉,二碘四(4-甲基吡啶)-
锌,二溴二[4-吡啶羧硫代酸(2-吡啶基亚甲基)酰肼]-
相关结构分类
有机杂环化合物
木脂素、新木脂素和相关化合物
核苷、核苷酸和类似物
有机阴离子
有机氧化合物
有机硫化合物
碳化物
苯类化合物
脂质和类脂质分子
生物碱及其衍生物
叠烯
有机酸及其衍生物
有机氮化合物
乙炔化物
卡宾
碳氢化合物衍生物
有机聚合物
有机1,3-偶极化合物
有机阳离子
碳氢化合物
有机卤素化合物
有机磷化合物
有机盐
苯丙烷和聚酮
有机金属化合物
热门分子
TOP
喹啉 | 91-22-5
水杨醛 | 90-02-8
二溴甲烷 | 74-95-3
谷胱甘肽 | 70-18-8
L-乳酸 | 79-33-4
苯巴比妥 | 50-06-6
辣椒碱 | 404-86-4
非那明 | 300-62-9
百草枯 | 4685-14-7
联苯烯 | 259-79-0
香茅醛 | 106-23-0
苯甲腈 | 100-47-0
4-硝基苯肼 | 100-16-3
黄夹苷 | 11018-93-2
上一个:2-amino-N-[2-({[(1S)-2-cyclopropyl-1-methylethyl]amino}methyl)phenyl]-1,3-benzothiazole-6-sulfonamide
下一个:trans-chloro-(ferrocenylethynyl)-bis(triethylphosphine)platinum(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