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2-bromotetramethylene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ine | 115083-84-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2-bromotetramethylene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ine
英文别名
5-(2-(4-bromobutyl)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yrin
5-(2-bromotetramethylene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ine化学式
CAS
115083-84-6
化学式
C48H37BrN4O
mdl
——
分子量
765.752
InChiKey
ZETDKHYVHDEDOB-BRNXAVTD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密度:
    1.326±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88
  • 重原子数:
    54.0
  • 可旋转键数:
    9.0
  • 环数:
    9.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8
  • 拓扑面积:
    66.59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3.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2-bromotetramethylene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ine丙二酸二乙酯sodium methyl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89%的产率得到5-[2-(5,5'-ethoxycarbonyl)pent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yrin
    参考文献:
    名称:
    丙二酸二乙酯附加单卟啉镧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近红外光致发光研究
    摘要:
    一个新的不对称 丙二酸二乙酯 附加的 卟啉制备了其Yb 3+,Er 3+和Nd 3+配合物并进行了表征元素分析, 核磁共振, 红外, 紫外线可见和质谱方法。结果表明,卟啉表现为三去质子化的六齿配体附加的丙二酸二乙酯基团作为阴离子配位在镧系离子上。光致发光研究表明,卟啉环将吸收的可见光转移到金属离子上,从而导致镧系离子在近红外区域的发射特性。还研究了影响发射强度的因素。
    DOI:
    10.1039/b208987b
  • 作为产物:
    描述:
    1,4-二溴丁烷5-(2-hydr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yrin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95%的产率得到5-(2-bromotetramethyleneoxyphenyl)-10,15,20-triphenylporphi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丙二酸二乙酯附加单卟啉镧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近红外光致发光研究
    摘要:
    一个新的不对称 丙二酸二乙酯 附加的 卟啉制备了其Yb 3+,Er 3+和Nd 3+配合物并进行了表征元素分析, 核磁共振, 红外, 紫外线可见和质谱方法。结果表明,卟啉表现为三去质子化的六齿配体附加的丙二酸二乙酯基团作为阴离子配位在镧系离子上。光致发光研究表明,卟啉环将吸收的可见光转移到金属离子上,从而导致镧系离子在近红外区域的发射特性。还研究了影响发射强度的因素。
    DOI:
    10.1039/b208987b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tetraphenylporphines with active groups in the phenyl rings. 4. Functionally substituted monohydroxy derivatives of tetraphenylporphine
    作者:S. A. Syrbu、A. S. Semeikin、O. I. Koifman、B. D. Berezin
    DOI:10.1007/bf00486911
    日期:1987.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