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phenoxycrotonic acid | 75933-7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phenoxycrotonic acid
英文别名
4-Phenoxy-buten-(2)-saeure;4-phenoxybut-2-enoic acid
4-phenoxycrotonic acid化学式
CAS
75933-70-9
化学式
C10H10O3
mdl
MFCD03789613
分子量
178.188
InChiKey
ZOIZRXWCNRPRJ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36-138 °C
  • 沸点:
    372.8±25.0 °C(Predicted)
  • 密度:
    1.178±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
  • 拓扑面积:
    46.5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igand-controlled divergent dehydrogenative reactions of carboxylic acids via C–H activation
    作者:Zhen Wang、Liang Hu、Nikita Chekshin、Zhe Zhuang、Shaoqun Qian、Jennifer X. Qiao、Jin-Quan Yu
    DOI:10.1126/science.abl3939
    日期:2021.12.3
    inaccessible with existing carbonyl desaturation protocols. Product inhibition is overcome through ligand-promoted preferential activation of C(sp3)–H bonds over C(sp2)–H bonds or a tandem dehydrogenation or vinyl C–H alkynylation sequence. Th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 is compatible with molecular oxygen as the terminal oxidant.
    通过亚甲基 C-H 活化将烷基链脱氢转化为烯烃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报道了两类吡啶-吡啶酮配体,它们通过钯催化的β-亚甲基C-H活化羧酸实现不同的脱氢反应,从而直接合成α,β-不饱和羧酸或γ-亚烷基丁烯内酯。这对反应的定向性质允许在其他烯醇化官能团(例如酮)存在下对羧酸进行化学选择性脱氢,从而提供现有羰基去饱和方案无法实现的化学选择性。通过配体促进的 C(sp 3 )–H 键相对于 C(sp 2 )–H 键的优先激活或串联脱氢或乙烯基 C–H 炔基化序列来克服产物抑制。脱氢反应与分子氧作为末端氧化剂相容。
  • 796. Unsaturated systems. Part IV. The ortho-Claisen rearrangement of α- and γ-aryloxy-β-methylcrotonates and α-phenoxy-γ-methylcrotonate
    作者:T. Padmanathan、M. U. S. Sultanbawa
    DOI:10.1039/jr9630004210
    日期:——
  • Synthesis of some polyfunctionalized bicyclo[3.3.1]nonane-2,9-diones and bicyclo[4.3.1]decane-2,10-diones
    作者:Kenn E. Harding、Beverly A. Clement、Louis Moreno、Jasna Peter-Katalinic
    DOI:10.1021/jo00318a020
    日期:198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