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3-双(1-吡唑基)-5-甲基苯HL(2)与K(2)PtCl(4)反应后在C(2)位置发生环金属化反应,生成N = C = N配位化合物PtL(2)Cl。该化合物在脱气溶液中以298 K发光,在微秒级的光谱的蓝色区域内发射(lambda(max)= 453 nm,tau = 4.0 micros,Phi(lum)= 0.02,在CH(2)中Cl(2))。与掺入吡啶基而不是吡唑环的类似络合物Pt(dpyb)Cl比较,{dpybH = 1,3-二(2-吡啶基)-苯},激发态位移了1700 cm(-1)到更高的能量。就吡唑基相比于吡啶基环而言较差的π-受体性质而言,这种效应是合理的,从而导致最低的未占据分子轨道的失稳,这两种情况都主要位于杂芳族环上。循环伏安法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加强了这种解释,并表明最低能量激发态可能最好地描述为pi(L)/ d(Pt)/ p(Cl)-> pi *(L)的高度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