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 1-(4-methoxybenzyl)-2-amino-1H-benzo[d]imidazole-5-carboxylate | 1380589-8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 1-(4-methoxybenzyl)-2-amino-1H-benzo[d]imidazole-5-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Methyl 2-amino-1-[(4-methoxyphenyl)methyl]benzimidazole-5-carboxylate;methyl 2-amino-1-[(4-methoxyphenyl)methyl]benzimidazole-5-carboxylate
methyl 1-(4-methoxybenzyl)-2-amino-1H-benzo[d]imidazole-5-carboxylate化学式
CAS
1380589-80-9
化学式
C17H17N3O3
mdl
——
分子量
311.34
InChiKey
OUODUWSZXFEIG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23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79.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methyl 1-(4-methoxybenzyl)-2-amino-1H-benzo[d]imidazole-5-carboxylate环己基异硫氰酸脂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氯仿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65%的产率得到methyl (Z)-3-(cyclohexylimino)-9-(4-methoxybenzyl)-3H,9H-benzo[4,5]imidazo[2,1-c][1,2,4]thiadiazole-6-carbox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分子碘促进的[3 + 2]氧化环化反应合成杂芳烃[1,2,4]噻二唑/硒二唑
    摘要:
    通过碘介导的2-氨基杂芳烃和异硫氰酸酯/异硒氰酸酯的[3 + 2]氧化环化反应,合成了两类新的杂芳烃稠合的[1,2,4]噻二唑和[1,2,4]硒二唑。这种氧化性[3 + 2]环空策略具有高度的区域特异性,可以在2-氨基杂芳烃的内氮上进行选择性的C–N键形成,随后形成分子内的氧化性N–S / N–Se键。这是I 2介导的氮-硒(N-Se)氧化键形成的第一个例子。
    DOI:
    10.1021/acs.joc.0c00421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铜催化的好氧氧化环化和酮化:一锅合成苯并咪唑并[1,2-a]咪唑啉酮
    摘要:
    在有氧条件下,通过2-氨基苯并咪唑,醛和末端炔的新型5 - exo -dig环化-酮化级联反应,高效合成了苯并咪唑并[1,2- a ]咪唑酮。
    DOI:
    10.1039/c6cc01828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facile IL–DMSO assisted synthesis of 5-, 6-, and 7-membered benzo-annelated cyclic guanidines
    作者:Amit Verma、Rajani Giridhar、Pratik Modh、Mange Ram Yadav
    DOI:10.1016/j.tetlet.2012.03.060
    日期:2012.6
    A new and facile IL-DMSO assisted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synthesis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cyclic guanidines like 2-aminobenzimidazole, 2-imino-4-quinazolinone, and 2-imino-5-benzotriazepinones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The desired products could be obtain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32) also, bu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catalysis has been proposed. (C) 2012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