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红霉素是一种临床一线抗癌药物,属于第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它还有多种别名,如正定霉素、红比霉素、红保霉素等,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胞的核酸合成过程,能够直接与DNA结合,阻碍DNA和依赖DNA的RNA合成反应,对RNA的影响尤为显著,并且可以针对嘌呤核苷进行选择性作用。虽然柔红霉素在抗瘤谱上不如阿霉素广泛,但在对抗实体瘤方面也不如后者。
在人类肝脏中存在一种名为羰基还原酶1的酶,能将柔红霉素转化为新的醇代谢物——柔红霉素醇。这一转化过程不仅降低了柔红霉素的抗肿瘤活性,还会引起心脏毒性,造成心肌细胞损伤,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若能找到抑制羰基还原酶1的化合物,则有望提高柔红霉素等蒽环类抗癌药物的效果,并减少毒副作用。
动物实验显示,柔红霉素对小鼠L1210白血病有延长生命的作用,并且可以治疗氨基甲叶酸、6-巯基嘌呤及5-氟尿嘧啶耐药的细胞株。此外,它还能够治疗吉田肉瘤大鼠,并对环磷酰胺、三乙烯硫代磷酰胺、6-巯基嘌呤、5-氯尿嘧啶、丝裂霉素C及色霉素A3耐药的细胞株表现出一定疗效。
适应症柔红霉素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包括慢性转为急性的骨髓性白血病)、对常用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或粒细胞白血病,以及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可达60%,但缓解期短,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此外,柔红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淋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骨骼肌瘤及绒癌等疾病。
化学性质柔红霉素是一种红色结晶性或无定形粉末。熔点在188-190℃(分解),易溶于水和甲醇,而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或苯。
用途柔红霉素属于抗癌抗菌素及抗肿瘤药物。
生产方法我国从河北省正定县土壤中分离出的天蓝淡红色放线菌正定变种(Str. Coeruleorubidus var. Zhengding) 发酵液中提取得到。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柔红霉素A和B两种组分,其中A是有效成分,约占30%左右;而B组分毒性比A大近100倍。采用氯仿等溶剂萃取后,通过精炼去除B组分。
类别与毒性 性质明火、受热或遇氧化剂可燃;燃烧时排放氮氧化物,产生刺激烟雾。
储运特性使用雾状水、泡沫、砂土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以及1211灭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