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1-yl propiolate | 1411945-81-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1-yl propiolate
英文别名
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yl prop-2-ynoate;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yl prop-2-ynoate
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1-yl propiolate化学式
CAS
1411945-81-7
化学式
C11H12O2Si
mdl
——
分子量
204.301
InChiKey
SISSWTLZHXJCP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05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6
  • 拓扑面积:
    26.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1-yl propiolate氯仿 为溶剂, 反应 16.0h, 以48%的产率得到5-(trimethylsilyl)-6-((trimethylsilyl)ethynyl)naphtho[1,2-c:7,8-c']difuran-3,8(1H,10H)-dione
    参考文献:
    名称:
    苯并环丁二烯:一种不寻常的获取方式揭示了不寻常的反应模式
    摘要:
    芳炔与炔烃反应生成苯并环丁二烯 (BCB) 中间体的情况很少见。我们在这里报道了这种反应的例子,通过侧链或外部缺电子炔烃对 BCB 的 Diels-Alder 捕获揭示了这一点。DFT 计算支持反应过程的机理描述。发现了一种三组分过程,首先将苯与富电子炔烃连接,然后与贫电子炔烃连接。据报道,BCB 在 Diels-Alder 反应中作为 4π 二烯组分发挥着罕见的作用。这些结果还为用于生成苯炔的十六氢-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新的线索。
    DOI:
    10.1002/anie.201803872
  • 作为产物:
    描述:
    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1-ol丙炔酸4-二甲氨基吡啶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0.5h, 以87%的产率得到5-(trimethylsilyl)penta-2,4-diyn-1-yl propio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银催化的带有丁腈的芳烃环用于合成结构多样的喹唑啉。
    摘要:
    描述了炔烃与腈的有效银催化环化反应以生成喹唑啉。在AgSbF6催化剂的存在下,通过六氢Diels-Alder反应由三炔或四炔生成的芳烃很容易参与腈的环化[A + 2B]模式。通过DFT计算探索了该机理,该机理支持银催化的腈离子作为关键中间体的形成。这种成环反应产生了具有优良区域选择性的多取代的新型喹唑啉衍生物阵列。
    DOI:
    10.1021/acs.orglett.9b0439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ryne formation via the hexadehydro Diels-Alder reaction and their Ritter-type transformations catalyzed by a cationic silver complex
    作者:Sourav Ghorai、Daesung Lee
    DOI:10.1016/j.tet.2017.02.008
    日期:2017.7
    nitriles under typical conditions for their formation. We demonstrated, however, that structurally diverse arynes could be generated via the hexadehydro Diels-Alder reaction and trapped with nitriles to induce the Ritter-type reaction when catalyzed by a cationic silver species. Presumably,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transiently formed aryne-silver complexes react with nitriles initially to form nitrilium
    尽管芳烃具有亲电性质,但在形成它们的典型条件下,芳烃仍未与腈反应。但是,我们证明,通过阳离子六价氢Diels-Alder反应可以生成结构多样的芳烃,并在阳离子物种的催化下,用腈捕获该芳烃以引发Ritter型反应。据推测,在这些条件下,短暂形成的芳烃-配合物首先与腈反应形成腈离子中间体,然后再与羧酸反应生成所观察到的芳基酰胺或芳基酰亚胺
  • Mechanism of the Intramolecular Hexadehydro-Diels–Alder Reaction
    作者:Daniel J. Marell、Lawrence R. Furan、Brian P. Woods、Xiangyun Lei、Andrew J. Bendelsmith、Christopher J. Cramer、Thomas R. Hoye、Keith T. Kuwata
    DOI:10.1021/acs.joc.5b01356
    日期:2015.12.4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ramolecular hexadehydro-Diels–Alder (HDDA) reaction, validated against prior and newly measured kinetic data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tethered yne-diynes, indicates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in a highly asynchronous fashion.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is bond formation at the alkyne termini nearest the tether, which involves a transition-state structure
    对分子内十六氢狄尔斯-阿尔德 (HDDA) 反应机理的理论分析,针对许多不同的束缚炔二炔的先前和新测量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验证,表明该反应以高度异步的方式进行。决定速率的步骤是在最靠近系链的炔末端处形成键,其中涉及表现出显着双自由基特征的过渡态结构。然后反应是否继续以一致的方式或以逐步的方式(即,具有介入中间体)闭合剩余的键取决于剩余的末端炔位置处的取代基。 HDDA 反应的计算模型因沿反应坐标出现的显着双自由基特征而变得复杂,这导致受限单线态 Kohn-Sham 密度泛函理论 (DFT) 和基于 Hartree-Fock 参考波函数的耦合簇理论的不稳定性。然而,通过比较破缺对称 DFT 计算和基于完整活动空间自洽场 (CASPT2) 计算的二阶微扰理论,得出了一致的结果。
  • CYCLIZATION METHODS
    申请人:MINNESOTA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公开号:US20130197241A1
    公开(公告)日:2013-08-01
    The invention provides methods for cyclizing poly-yne compounds under mild conditions to provide cyclic compounds.
    该发明提供了在温和条件下将聚炔化合物环化为环状化合物的方法。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