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bis(2-aminocarbonylethyl)piperazine | 63538-54-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bis(2-aminocarbonylethyl)piperazine
英文别名
3,3'-(piperazine-1,4-diyl)dipropanamide;3,3'-piperazine-1,4-diyl-bis-propionamide;N,N'-Di-β-propionamido-piperazin, 1,4-Piperazin-3,3'-dipropionsaeure-diamid;1,4-Piperazinedipropanamide;3-[4-(3-amino-3-oxopropyl)piperazin-1-yl]propanamide
1,4-bis(2-aminocarbonylethyl)piperazine化学式
CAS
63538-54-5
化学式
C10H20N4O2
mdl
——
分子量
228.294
InChiKey
BKCPPONWAMLGG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
  • 拓扑面积:
    92.7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opper(II) choride dihydrate 、 1,4-bis(2-aminocarbonylethyl)piperazine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33h, 以79%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评估二胺单元(乙二胺,哌嗪和高哌嗪)对铜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
    摘要介绍了三种铜(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活性。合成的复合物具有相似的配体,它们的二胺单元(乙二胺,哌嗪和高哌嗪)彼此不同。两个丙酰胺单元连接到这些二胺上,产生四齿配体,该配体诱导N 2 O 2与铜(II)离子配位。配合物的X射线分析表明,含有乙二胺单元的配合物呈方形平面几何形状,而由于顶端存在水,因此含有哌嗪和高哌嗪的配合物的结构呈方形金字塔形。溶液中的研究表明,该络合物在水中显示出伪八面体的几何形状。对于包含乙二胺和高哌嗪的络合物,在DMSO溶液中保持这种几何形状。但是,含有哌嗪的配合物在DMSO解决方案中呈现出五个配位的铜中心。这三种复合物均表现出高SOD样活性,其IC 50值在纳摩尔范围内(100–200 nmol dm -3)。
    DOI:
    10.1016/j.ica.2016.06.024
  • 作为产物:
    描述:
    哌嗪丙烯酰胺甲醇 为溶剂, 反应 36.0h, 以98%的产率得到1,4-bis(2-aminocarbonylethyl)pipera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评估二胺单元(乙二胺,哌嗪和高哌嗪)对铜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
    摘要介绍了三种铜(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活性。合成的复合物具有相似的配体,它们的二胺单元(乙二胺,哌嗪和高哌嗪)彼此不同。两个丙酰胺单元连接到这些二胺上,产生四齿配体,该配体诱导N 2 O 2与铜(II)离子配位。配合物的X射线分析表明,含有乙二胺单元的配合物呈方形平面几何形状,而由于顶端存在水,因此含有哌嗪和高哌嗪的配合物的结构呈方形金字塔形。溶液中的研究表明,该络合物在水中显示出伪八面体的几何形状。对于包含乙二胺和高哌嗪的络合物,在DMSO溶液中保持这种几何形状。但是,含有哌嗪的配合物在DMSO解决方案中呈现出五个配位的铜中心。这三种复合物均表现出高SOD样活性,其IC 50值在纳摩尔范围内(100–200 nmol dm -3)。
    DOI:
    10.1016/j.ica.2016.06.02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olvatochromism, thermochromism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ies of Copper(II) complexes containing hemilabile tetradentate ligand
    作者:Maryam Ghoreishi Amiri、Hamid Golchoubian
    DOI:10.1016/j.molstruc.2018.03.131
    日期:2018.8
    Abstract Two complexes of [Cu(L)H2O](ClO4)2, 1 and [Cu(L)H2O](NO3)2, 2 containing hemilabile tetradentate ligand of 3,3'-(piperazine-1,4-diyl)dipropanamide, L,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spectroscopic (IR, UV–Vis, X-ray) data, molar conductance measurements and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 solvatochromic behavior of complex 1 was examined in the selected solvents (nitromethane
    摘要 [Cu(L)H2O](ClO4)2, 1 和 [Cu(L)H2O](NO3)2, 2 的两种配合物含有 3,3'-(piperazine-1,4-diyl) 的半稳定四齿配体通过元素分析、光谱(IR、UV-Vis、X 射线)数据、摩尔电导测量和 X 射线晶体学合成并表征了双丙酰胺 L。在选定的溶剂(硝基甲烷乙腈丙腈丙酮四氢呋喃乙醇甲醇、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和六甲基酰胺)中检查了配合物 1 的溶剂化变色行为,观察到正溶剂化变色。通过统计方法分析观察到的溶剂化变色。获得的结果证实供体数 (DN) 参数在观察到的溶剂化变色中起主导作用。对于阳离子配合物 2 密度泛函理论 (DFT) 和瞬态密度泛函理论 (TD-DFT) 进行计算以探索配合物的溶剂致变色行为的机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理论 - 实验一致性。通过 DFT 分析获得了有关 Cu N(酰胺) 相对于 Cu O(酰胺)
  • Protiva, Miroslav; Jilek, Jiri; Cervena, Irena, Collection of Czechoslovak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86, vol. 51, # 11, p. 2598 - 2616
    作者:Protiva, Miroslav、Jilek, Jiri、Cervena, Irena、Pomykacek, Josef、Bartl, Vaclav、et al.
    DOI:——
    日期:——
  • PROTIVA M.; LILEK J.; CERVENA I.; POMYKACEK J.; BARTI V.; DLABAC A.; VALC+, COLLECT. CZECHOSL. CHEM. COMMUN., 51,(1986) N 11, 2598-2616
    作者:PROTIVA M.、 LILEK J.、 CERVENA I.、 POMYKACEK J.、 BARTI V.、 DLABAC A.、 VALC+
    DOI:——
    日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