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I Basic Red 9 HCl | 569-61-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I Basic Red 9 HCl
英文别名
p-Roseaniline;CI 42500
CI Basic Red 9 HCl化学式
CAS
569-61-9
化学式
C19H17N3*Cl
mdl
——
分子量
322.817
InChiKey
CFMBLFKJJUTDGO-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50 °C
  • 沸点:
    479.57°C (rough estimate)
  • 密度:
    0.999 g/mL at 20 °C
  • 闪点:
    11 °C
  • 溶解度:
    乙醇:可溶1mg/mL
  • 最大波长(λmax):
    545 nm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3
  • 重原子数:
    23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53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3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品标志:
    T
  • 安全说明:
    S16,S36/37,S45,S53,S7
  • 危险类别码:
    R45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3204130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924 3/PG 2
  • RTECS号:
    CX9850000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类别:
    6.1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01,P308+P313
  • 危险性描述:
    H350

SDS

SDS:1fdf621d0039a8c5915d31e934b95e0f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碱性红9 概述

碱性红9是一种三苯甲烷染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印染。它常用于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比色法——碱性红9比色法或副玫瑰苯胺比色法。该方法原理为:二氧化硫被四溶液吸收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再与甲醛及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玫瑰紫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进行定量分析。

用途

碱性红9不仅可作为染料使用,还可以用于制造印刷油墨、油漆和涂料的各类有机颜料。此外,它还可用作生物染色剂,并在分光光度检测中应用。

生物染色

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碱性红9适用于细胞或组织的染色及分析。

制备方法
  1. 将亚甲基二苯胺苯胺以4:1的比例混合,放入带有冷凝器、分器、温度计和空气导入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搅拌器。
  2. 用30% HCl溶解上述混合物,重量为亚甲基苯胺的0.6倍,形成溶液B。
  3. 向溶液B中加入催化剂(质量比1:3的VF3与MoO3混合物),重量占亚甲基苯胺的1%,并在100℃下边加热边通入空气持续30小时。
  4. 对反应产物进行共沸蒸馏,去除过量苯胺并回收,得到粗品。
  5. 粗品研磨后,用稀盐酸搅拌溶解成pH≤1的溶液E。
  6. 持续搅拌7小时后过滤,取滤液丢弃滤渣,获得溶液F。
  7. 将溶液F中和至pH=5,温度23℃,过滤后滤饼即为物质G。
  8. 物质G溶解在pH=4的沸中,冷却结晶10小时后过滤,得到碱性红9结晶。总收率为68%。
传统生产方法

另一种制备副品红的方法:将苯胺二氨基二苯基甲烷盐酸苯胺硝基苯三氯化铁以一定比例加入反应器中,边搅拌边加热至100℃形成油状物;继续加热至150℃回流,有蒸出时停止加热。趁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层红色消失,并用蒸气蒸馏去除苯胺。向对酚酞呈碱性的残液中加入30%盐酸使之微酸性后煮沸。停止加热过滤滤液加入碳酸至滤液颜色消失,析出副品红,用乙醇溶解并加入浓硫酸直至红色不再加深,最后在热状态下过滤冷却析出的即为纯品副品红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

相关功能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