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能够有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尽管其注射剂型已于2014年3月获得FDA批准上市,但其作为主要预防用药的地位仍未改变。棘白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的抗真菌谱相对较窄,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并以其良好的疗效及显著的安全性优势著称;然而,它们非口服剂型的限制也较为明显。多烯类药物(例如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尽管曾经是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标准用药,但其地位已有所下降,这主要归因于它们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泊沙康唑通过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活性。作为真菌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和一些膜相关性蛋白功能所必需的重要成分以及真菌细胞周期中不可或缺的微量物质,麦角固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泊沙康唑通过抑制真菌色素P45014α-去甲基酶,导致14α-甲基固醇等物质堆积,从而阻碍麦角固醇的合成,其受阻程度与试验菌株的敏感性和泊沙康唑的剂量相关。白色念珠菌的突变株由于14α-去甲基酶的变异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产生耐药性,但依然对泊沙康唑保持敏感性;此外,泊沙康唑抑制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甾醇生物合成的效果优于伊曲康唑。
适应症适用于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难治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或因无法耐受上述药物治疗而需寻找替代疗法的患者。
药理作用泊沙康唑是由伊曲康唑衍生而来,并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其药理活性与唑类药物类似,但相比伊曲康唑,其抑制固醇C14脱甲基的作用更强,尤其是针对曲霉感染。
药代动力学有关剂量和给药方案的研究显示,泊沙康唑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符合单室模型。口服混悬剂不同剂量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存在显著差异;分次使用(每12小时或每6小时一次)能够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且其蛋白结合率高达98%-99%。相较于片剂,混悬剂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升,并且食物可以明显加快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一项关于肾功能异常对药动学影响的研究表明,泊沙康唑不受血液透析的影响,单剂量研究显示不同程度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其半衰期约为25小时,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临床适应证及用法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曲霉病、接合菌病和镰刀菌病。研究表明泊沙康唑广泛有效地治疗暗色丝孢霉病,并提高皮炎外瓶霉感染者的生存率,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作为二线用药时,对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耐药的侵袭性曲霉病的有效率为44%-78%,对接合菌感染的有效率为71%。该药物为口服混悬剂,推荐剂量为200毫克,每日四次随餐服用七至十天后维持此剂量,或者改为每日两次400毫克口服。七至十天内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泊沙康唑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发生率>25%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腹泻、恶心)及全身反应(发热)。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O-苄基泊沙康唑 | 4-(4-(4-(4-(((3R,5R)-5-((1H-1,2,4-triazol-1-yl)methyl)-5-(2,4-difluorophenyl)tetrahydrofuran-3-yl)methoxy)phenyl)piperazin-1-yl)phenyl)-1-((2S,3S)-2-(benzyloxy)pentan-3-yl)-1H-1,2,4-triazol-5(4H)-one | 170985-86-1 | C44H48F2N8O4 | 790.913 |
泊沙康唑中间体-8 | 4-[4-(4-{4-[(3R,5R)-5-(2,4-Difluoro-phenyl)-5-[1,2,4]triazol-1-ylmethyl-tetrahydro-furan-3-ylmethoxy]-phenyl}-piperazin-1-yl)-phenyl]-2,4-dihydro-[1,2,4]triazol-3-one | 161532-56-5 | C32H32F2N8O3 | 614.655 |